东华大学以高水平学科建设统领高质量发展

索取号:发布时间:2023-11-24浏览次数:14

编者按:自2016年8月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东华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启动推进“双一流”建设,朝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不断迈进,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各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就。中国共产党东华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回顾成就,鼓舞人心,展望未来,催人奋进。我们从11月20日起推出“发展成就巡礼”专栏。今天推出学科建设篇《东华大学以高水平学科建设统领高质量发展》。

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东华大学坚持以高水平学科建设统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学科建设的基础性、统筹性、系统性、约束性、主体性,学科水平持续提升,有显示度的学科成果相继涌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学科层次体系更加合理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学校坚持守正创新,突出“四个面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布局,分三个层次建设优势提升学科、高原培育学科、战略发展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协调、互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日趋完善。

2017年9月,“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成功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名单;2022年2月,“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双一流”建设学科数由1个增至2个,成为我校“211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发展及学科建设取得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在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总结评价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获评“成效显著”。

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Ⅰ类高峰学科第一建设周期两个阶段绩效评价均获“优秀”,在部属在沪高校中名列前茅,顺利进入第二建设周期(2021-2025年)。

(学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阶段总结评价中获评“优秀”)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7个增至11个。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A类学科数量大幅提升,由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增至3个(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其中,纺织科学与工程继续保持A+位置。

入围ESI世界前1%的学科由4个增至7个(化学、工程学、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在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我校13个学科上榜,其中纺织科学与工程位居世界第1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位居世界51-100名。

 (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在软科2023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该学科榜首,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

学科专业壁垒逐步打破 跨界人才培养结出硕果

学校坚持理工结合、艺工融合,打破学院、学科、专业边界,因地制宜深化教学综合改革。在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材料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新领域设立8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与中国商飞等多家企业合作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批的50所现代产业学院之一。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等赛事中频获一等奖。获批“全国工程专业学位实习实践示范基地”2个,列全国第11名;获“工程专业学位优秀实习实践获得者”7人,列全国第22名;连续三届获评“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先后获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尚创汇”众创空间入选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等。

(钱宝钧学院揭牌成立,下设8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

(学生在各项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

(我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科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 有效赋能经济社会主战场

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突出需求导向,积极拓宽将科技智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一大批学科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例如:可展开柔性天线金属网材料经编产品在我国“北斗”“天通一号”等高性能卫星上成功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口径10米以上收发共用星载天线的国家;我校技术支撑建成的国内首条年产5000吨干喷湿纺碳纤维原丝和千吨级高强/中模碳纤维生产线,打破国际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满足了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新能源等重点工业领域需求;高性能特种编织技术与装备填补了国内外特种编织装备空白,成功应用于蛟龙号等深海潜航器、某型大洋上移动雷达、981系列钻井平台等,满足了尖端国防和重要民生领域的诸多重大需求;提出并建立了“反应纺丝”新原理和新方法,建成了国际上首条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千吨级生产线,产品成功应用于特种防护和紧急救灾、环境保护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大力推动了我国高性能纤维的跨越式发展。

(积极拓宽将科技智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学校一大批学科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

学科交叉融合开新局 办学优势特色充分彰显

学校针对国家载人航天、国防军工、反恐防灾、应急救援等重大任务需求,加强自然与人文、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等学科的交叉整合,研制出系列特殊任务服装装备,为国家空天等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及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与中国航天员中心合作,综合运用现代纤维材料、服装设计与工程、生物物理、人体生理、环境工效等学科技术,研发测评在外太空失重等特殊环境下航天员使用的高性能、多功能服装装备。先后承担完成了“舱内航天服暖体假人系统”“舱外航天服暖体假人系统”“航天服手套限制层”等载人航天工程系列科研项目,其成果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等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嘉奖。面向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阶段空间站建设任务,承担航天员在轨任务服装(装配工作服、运动锻炼服、失重防护服等)和地面任务服装全系列共数十类装备的系统设计、样件研发。部分在轨任务服装已提前成功应用于“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部分地面任务服装已提前全面装备中国航天员大队。

(承担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三阶段航天员在轨任务服装和地面任务服装的全系列装备开发)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将时尚创意与材料、纺织等学科有机整合,围绕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元素的设计主题,创新应用柔性3D打印、发光材料、记忆金属、电致变色、医疗健康等前沿技术,研制出了兼具时尚与智能、科技与文化元素的海派科技旗袍等系列服饰。相关成果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连续多年亮相国际顶级艺术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学科对外交流合作走深走实 国际学术声誉持续提升

学校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对外交流合作,在互利合作中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联合18国33所纺织特色大学成立的“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是目前参与院校最多、对丝路沿线国家覆盖率最高的纺织类高校联合国际组织。依托该联盟,学校先后建立了“一带一路”教育培训基地(埃塞俄比亚)、国际联合实验室(新加坡、以色列),开办或承办了纺织服装产业“一带一路”国际纺织人才研修班、外交部澜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高级研修班,与英国、塞尔维亚等国高校共同承办了丝路主题学术会议及论坛,举办了世界青年时装设计大赛、“一带一路”国家时尚周等活动,增强了学校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2018年,世界纺织教育大会在东华大学举办,会上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

成立海外孔子学院,通过组织“孔院日”、纺织服饰展与培训班、中非国际纺织服装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论坛、纺织服饰教学成果慈善拍卖等活动,使当地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已成为肯尼亚西部乃至东非中国语言文化以及纺织服装领域学术交流的中心。承接国家“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重大任务,完善“非遗”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培训体系,非遗成果先后走进斐济国际时装周、巴西推介会、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等国际舞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彰显中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