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和推荐单位的要求,现将东华大学获推荐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第二批)予以公示,公示期自2016年1月5日至2016年1月14日。
任何人有异议的,可在公示期内以真实身份书面向学校提出,并注明有效的联系方式,匿名异议将不予受理。
联系人:陈辉
电话:67792023
附件:获推荐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第二批)
科研处
二○一六年一月五日
附件:获推荐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第二批)
主要麻类作物高效育种及其高值化多用途利用技术
一、项目名称:主要麻类作物高效育种及其高值化多用途利用技术
二、申报奖种: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项目简介:
黄/红麻、苎麻、亚麻是仅次棉花第二大天然纤维作物。项目从基因发掘利用与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新;超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纤维精细化加工技术创新与多用途高效利用技术发明,实现了新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与国际化产业的跨国转移。
1、麻类种质基因源搜集鉴定、发掘创新利用与遗传基础创新性研究
收集保存国内外麻类资源8174份,数量居世界麻类前列,建成了6个麻类资源中短期库(圃)、性状和图像及分子数据库与2个网站。鉴定创制出高支数、高强力、超高产、光钝感、抗逆强等特异优良种质数百份,提供利用6800多份。集成经典遗传学、生物化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整合生物学、细胞工程等技术,开创麻类基因源创新、遗传多样性、遗传基础、抗逆抗病虫、纤维发育和基因组测序与遗传转化研究。率先在国际上构建了5张全长和密度最高的黄/红麻、亚麻遗传连锁图谱,绘制了503份麻类品种DNA指纹图谱,鉴定出14个炭疽病生理小种,抗病虫、抗逆基因67条,纤维发育基因131条。完成了黄麻、红麻、苎麻等转录组测序,相当于麻类作物基因组的“简化字典”;开发23,000多对SSR与SNP标记,解决了麻类作物分子育种中标记匮乏的难题,总体水平居国际同类研究领先。
2、麻类高效育种技术、超高产高效栽培与育繁推一体化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研究
传统与现代生物技术集成创新,创建了我国实用先进的麻类高效聚合育种与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育成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黄麻梅峰4号、闽麻5号、179等、红麻福红2号、福红952、福红991、福红992等,苎麻华苎1-5号,湘苎7号、Tri-1和Tri-2,亚麻14-23号等超高产优质抗病麻类新品种74个,占全国推广品种总数和面积的2/3,大面积推广比对照增产10-25%。率先在国际上转育成功光钝感和基本营养型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个,实现三系配套。育成了杂交红麻福航优1号等6个,突破了我国红麻早花减产及全球低纬度国家和地区周年双熟双高产栽培的瓶颈。7项成果鉴定达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7项达国内领先水平。2010年以来,首次采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苎麻营养诊断,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在麻类上应用。建立黄/红麻万亩良繁示范基地和苎麻三级快繁无性繁殖基地,麻类推广涵盖全国种植面积的70%,形成资源—育种—栽培—收获—脱胶—加工—麻纺工程产业链,近3年新品种推广应用新增销售额9.62亿元,新增利润5.46亿元。新品种选育先后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总体水平达国际领先。
3、麻类收获加工、脱胶、精细化纤维湿纺、混纺技术等系统集成创新研究
成功研发出系列小型麻类播种、收割、剥皮、种子脱粒和纤维自动水洗农机具;率先研发成功麻纤维复合生物酶与过氧化物酶脱胶、环保型生物-化学法脱胶、微生物脱胶,提升发酵条件优化及酶的快提与制备纤维水平。在麻纺工艺上实现了黄、红麻的精细化纤维加工、实现了其纺纱和产品的精细化,突破了黄/红麻纤维纺织面料的技术难关,所纺制的精细化黄红麻成纱支数和质量极显著提高,成果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并通过对麻纤维的牵切纺新技术和混纺配伍的研究,以及各种纺纱技术的集成优化,进行了苎麻、亚麻等湿纺混纺和高支细薄产品的开发。成果转化生产出数十个新产品。获得了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6个,解决了麻纤维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难题,推动麻纺科技进步,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成果总体达国际领先水平。
4、麻类多用途、新用途高效技术研发及新产品技术创新与应用开发产业化应用
产业联盟研发出精细化麻类纤维生产的高档抗菌抑菌床上用品、墙布、窗帘布、服装面料,研发出麻纤床垫、麻纤维羽绒填充物、麻棉混纺巾被织物、红麻地膜、无纺布、土工布,黄麻/亚麻汽车坐垫、纤维复合层保健鞋底和工艺麻鞋等新产品;利用麻秸秆研发麻塑粒子、麻炭、造纸,轻型阻燃板材、无污染麻复合板材等。利用红麻、亚麻种籽油开发护肤产品、美白面膜、ω亚麻酸和共轭亚油酸医疗保健品工艺技术。首创利用菜用黄麻嫩茎叶研发出高钙高硒养生麻茶、功能性酵素、饮料及营养养生片剂等的工艺技术及专利新产品。近三年麻“五新”产品新增销售额30.75亿元,产业化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5、麻业产业链的“一带一路”延伸与国际化科技战略合作拓展
产业联盟构建了工农互补型麻类循环经济产业链,麻类种植促进盐碱地、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项目承担了联合国组织、中欧麻类国际协作及援马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与马来西亚、柬埔寨、贝宁、马里和欧盟等签订了十多项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举办9次国际麻类研讨与技术培训会,派出多批援外专家,为麻产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作出重要贡献,提升了我国麻类产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获联合国绿色扶贫突出贡献奖、商务部百名优秀援外专家、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标兵及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表彰。
上述9项成果鉴定达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8项达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63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认定品种74项,2001-2012年,仅黄红麻新品种推广与综合利用上,共增创经济效益25.45亿元。近三年主推新品种成果转化新增销售额40.37亿元,新增利润9.28亿元。发表SCI收录论文49篇,权威期刊62篇,主编和参编著作18部,制定行业标准4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36名。促进了我国麻类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
四、客观评价
1.麻类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遗传多样性基础研究与优异种质鉴定、发掘、创新利用通过省部级鉴定验收
本项目历经半个世纪,福建农林大学及相关院所建成6个黄/红麻、苎麻、亚麻种质资源省级共享平台(库、圃)和2个网站。主要项目先后通过省部级验收,中国麻类所项目验收由戴景瑞、尹伟伦、张晓莉等专家,福建农林大学平台项目验收由省科技厅及中麻所粟建光等组成。目前已收集保存国内外麻类资源8174份供育种及基础研究利用,创新性地综合利用地球板块学说、植物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等方法提出了黄麻起源与演化的新学说、新观点。首创编程麻类分子指纹图谱计算机软件,完成500余份品种分子身份证绘制,在麻类基因资源研究上系统集成形态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基因组学、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开创麻类基因源遗传多样性鉴定评价、种质创新,系统开展抗逆、抗病虫、纤维发育、基因克隆、遗传转化等研究,已鉴定、发掘出优异种质资源163份,完成了3017份麻类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建立了2516份共性与特性描述数据库,706份图像数据库,896份抗旱与耐盐性鉴定,提供利用种质资源服务6800余份次,建立纤维发育和炭疽病SSH文库,对203份炭疽病接种鉴定,鉴定出14个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生理小种和3个新种,累计克隆了抗病虫、抗逆基因67条,纤维发育基因131条。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5张全长最长、密度最高的黄/红麻、亚麻遗传连锁图谱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完成了黄麻、红麻、苎麻等转录组测序,相当于麻类作物基因组的“简化字典”;开发23,000多对SSR与SNP标记,解决了麻类作物分子育种中标记匮乏的难题。发表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相关论文87篇,其中SCI论文34篇。为基因功能研究与麻类分子设计育种及高效聚合育种体系创建奠定坚实基础,所取成果总体上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2.集成现代育种技术,创新高效聚合育种与栽培技术体系,率先实现光钝感、基本营养型杂交红麻三系配套,系列成果通过省科技厅教育厅成果鉴定:
本项目继承麻类泰斗卢浩然、杨增盛、李宗道教授所开拓的麻类遗传育种事业,历经三代人不懈努力,以遗传学理论指导育种栽培实践,系统集成系谱选择+集团选择、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穿梭育种、配合力育种、航天育种、无融合生殖与现代细胞工程及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创立了流程化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黄麻梅峰4号、闽麻5号、179等、红麻福红2号、福红952、福红991、福红992等,苎麻华苎1-5号,湘苎7号、Tri-1和Tri-2,亚麻14-23号等超高产优质抗病麻类新品种74个,占全国推广品种总数和面积的2/3,大面积推广比对照增产10-25%。成为我国主产麻区不同时期主要推广品种,为中国麻类生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十年来,福建农林大学与广西大学合同,利用广西大学首次育成的L23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成功转育了福红952A、福红992A、福紫992A和福红523A,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利用航天育种育成创新性的光钝感和基本营养型保持系福红航1B和福红航2B,率先在国际上育成第一个光钝感和基本营养型不育系福红航1A和福红航2A,6项不育系选育及三系配套成果通过专家鉴定。分别由中国麻类所麻类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熊和平所长、李德芳副所长等为组长,鉴定专家一致认为,上述6项成果创新性强,福红航1A和福红航2A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福红992A、福红952A、福红523A和福紫992A四项育种成果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光钝感杂交红麻福红航优2号,福红优2号选育技术成果达国内外领先或先进水平。解决了我国红麻早花减产和在低纬度国家/地区无法周年两熟的种植科技难题。首次育成福农1˜5号5个高钙高硒菜用黄麻新品种和稀有无刺新型油纤兼用型新品种研发,两项成果通过福建省教育厅和科技厅组织的同行专家鉴定,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黄麻、苎麻、亚麻高产高支数系列品种育成受到麻纺行业的一致好评。首次采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苎麻营养诊断,开创现代信息技术在麻类栽培上的应用。新品种选育先后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总体水平达国际领先。
3.产业联盟协同创新麻类新品种收获加工、脱胶、精细化纤维湿纺、混纺技术等系统集成创新技术获百项国家专利
成功研发出系列小型麻类播种、收割、剥皮、种子脱粒和纤维自动水洗农机具。创新性地提出和实现了黄/红麻精细化加工的方法,精细化处理,为纺织加工提供了性能优良的纤维;针对黄、红麻纤维的特性,革新纺纱工艺和装备,生产出高支优质的黄红麻/亚麻、黄红麻/苎麻和黄红麻/棉等混纺纱,实现了黄红麻纤维纺织加工及其产品的精细化。经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本项目的精细化黄红麻加工技术和产品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本项目中“黄红麻/亚麻混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成果,鉴定专家组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主要麻类原料“新型非棉天然纤维纺织应用关键技术产业链建设”成果,生产了用于服装、家用领域的麻类新产品。
本项目发明了苎麻的牵切纺纱技术,改善了麻纤维的纺纱加工和成纱的性能,经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苎麻牵切加工技术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麻与其它纤维的混纺配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开拓麻纤维的应用,优化麻产品性能。本项目通过混纺、赛络纺、复合纺、湿纺等纺纱技术的集成,开拓了我国高支细薄苎麻及亚麻混纺面料技术和产品的新领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麻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参编著作18部,制定行业标准4项。上述项目成果总体达国际领先水平。
4.产学研协同创新麻类多用途、新用途高效利用研发及新产品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产业联盟构建了工农互补型麻类循环经济产业链,利用育成的优质高产原料研发出精细化麻类纤维生产的高档抗菌抑菌棉麻混纺服装面料,床上用品、墙布、窗帘布,开发出黄红麻床芯垫、榻榻米、麻纤维羽绒填充物、麻棉混纺巾被织物、红麻地膜、无纺布、土工布,黄麻/亚麻汽车坐垫、纤维复合层保健鞋底和工艺麻鞋等新产品;利用麻秸秆研发麻塑粒子、麻基活性炭、造纸,轻型阻燃板材、无污染麻复合板材和麻秸杆副产品种植食用菌等。利用育成的红麻、亚麻籽油开发CLA护肤产品莫洛海芽、美白面膜、ω亚麻酸和共轭亚油酸医疗保健品工艺技术。首创利用菜用黄麻嫩茎叶研发出高钙高硒养生麻茶、功能性酵素、叶绿素饮料及营养养生片剂和黄麻叶绿原酸提取等的工艺技术及专利新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开发。新产品研发获得国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106项,上述部分产品已进入沃尔玛、麦德龙等国内外市场。
5.麻业产业链的延伸与国际化拓展,提升了我国麻类产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拓展,推进山边地、旱地、盐碱地种植麻类新品种,促进沿海和内陆盐碱地、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项目承担了联合国组织、中欧麻类国际协作及援马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与马来西亚、柬埔寨、贝宁、马里和欧盟等签订了十多项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举办和协办9次国际麻类研讨与技术培训会,派出多批援外专家,为麻产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作出重要贡献。获联合国绿色扶贫突出贡献奖、商务部百名优秀援外专家、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标兵及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表彰。
五、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主要麻类新品种育种成果鉴定达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主要核心竞争力品种在全国麻区大面积推广示范推广。自2001年-2012年,仅黄红麻新品种推广与综合利用上,共增创经济效益25.45亿元。
本项目产学研联盟自2013-2015年,红麻福红992、福红航1号、福航优2号、杂红992等共推广54.96万亩,新增销售额4.45亿元,新增利润3.18亿元;菜用黄麻福农1号推广面积2.29万亩,新增销售额0.85亿元,新增利润0.76亿元。2013-2015年,亚、苎麻新品种推广面积44.1万亩,新增销售额1.74亿元,新增利润1.64亿元。2014-2015年,养生麻茶生产加工新增销售额1.5亿元,新增利润1.02亿元;麻籽共轭亚油酸胶囊开发应用新增销售额0.18亿元,新增利润0.125万元;麻仔油CLA制作莫络海芽美白面膜开发应用新增销售额0.34亿元,新增利润0.25亿元。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苏州摩维天然纤维材料有限公司利用主要麻类原料,开展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综合利用研发,共新增销售额28.73亿元,新增利润2.45亿元,经济效益显著。综上所述,近3年,据福建、河南、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甘肃、黑龙江、内蒙古,马里西亚等地主要推广麻类新品种累计面积101.35万亩,新增销售额9.62亿元,新增利润5.463亿元;黄/红麻多用途高价利用系列新产品开发新增销售额30.75亿元,新增利润3.845亿元。两项合计新增销售额40.37亿元,新增利润9,28亿元。
六、重要科技奖励
1、高产优质光钝感红麻新品种选育推广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010年2月26日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苎麻高支面料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2009年11月27日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3、主要麻类作物专用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2009年12月10日获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4、黄红麻种质创新与光钝感强优势杂交红麻选育及多用途研究与应用,2014年2月20日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5、新型非棉天然纤维纺织应用关键技术及产业链建设,2014年2月13日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6、优质高纤亚麻新品种黑亚14号的选育与推广,2006年8月16日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7、生态黄红麻纤维的精细化加工技术研究,2005年1月8日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8生态纤维的精细化加工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2004年12月19日获湖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9、优质、高产亚麻新品种黑亚21号的选育及推广,2014年12月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 权类别 |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证书编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有效 状态 |
品种 认定 | 超高产抗病红麻新品种福红992 | 国家级 鉴定 | 2007年11月30日 | 国鉴麻2007005 | 福建农林大学 | 祁建民、林荔辉、方平平等 | 正应用 | |
品种 认定 | 光钝感杂交红麻福红航2号 | 安徽省 福建省 | 2012年04月01日 | 皖品鉴登字第109001,闽认麻2012001 | 福建农林大学 | 祁建民,方平平、吴建梅等 | 正应用 | |
发明 专利 | 一种赛络菲尔纺生产亚麻湿纺高支纱和股线的方法 | 中国 | ZL201010543745.4 | 2013年1 月16日 | 1122676 | 东华大学 | 裴泽光,杨建平,胡碧玉等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一种苎麻毛型纺纱加工方法 | 中国 | ZL201210254294.1 | 2014年7月 23日 | 1447357 | 东华大学 | 郁崇文,杨建平,张元明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环保生态垫及其制造方法 | 中国 | 200810110591.2 | 2012年7月4日 | 995468 | 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刘国忠;袁荣华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麻与其他纤维混纺的纺纱方法 | 中国 | ZL200710143318.5 | 2010年02月24日 | 601892 | 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刘国忠;张振华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一种苎麻纤维不间断收获的方法 | 中国 | ZL201110250964.8 | 2013年02月13日 | 1136650 | 华中农业大学 | 刘立军,彭定祥 | 有效 |
品种 认定 | 华苎4号 | 国家 审定 | 2010年2月9日 | 国品鉴麻2009002 | 华中农业大学 | 彭定祥,汪波,刘立军等 | 正应用 | |
品种 认定 | 黑亚21号 | 省级 审定 | 2012年02月03日 | 黑登记2012009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关凤芝、吴广文、黄文功、等 | 正应用 | |
发明 专利 | 一种黄麻叶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 中国 | ZL201110337137.2 | 2013年4月17日 | 1175433 | 福建农林大学 | 祁建民,罗玉芳,刘国忠等 | 有效 |
八、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名 | 祁建民 | 排名 | 1 |
行政职务 | 作物遗传改良研究所负责人 | 技术职称 | 教授 |
工作单位 | 福建农林大学 | 完成单位 | 福建农林大学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主持黄红麻遗传育种及种质资源创新研究40年,创建我国红麻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实现了光钝感杂交红麻三系配套,7项成果达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或先进水平。在红麻遗传育种学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上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育成黄红麻品种45个,新品种选育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致力于省内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育繁推销一体化种业体系建立,推广黄/红麻品种与高效配套技术。(2)开展了黄/红麻副产品高效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研发,促进产业化发展。(3)促进光钝感红麻新品种规模化、国际化辐射应用至低纬度国家与地区。(4)发表黄红麻遗传育种论文一百余篇。 |
姓名 | 郁崇文 | 排名 | 2 |
行政职务 | 无 | 技术职称 | 教授 |
工作单位 | 东华大学 | 完成单位 | 东华大学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持了《苎麻高支面料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研究》,成果获 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提出了黄、红麻精细化处理及纺纱加工方法,《生态黄红麻纤维的精细化加工技术研究》成果获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主持进行了麻与其他纤维配伍理论研究,《苎麻混纺比与面料性能和风格设计的关系》成果获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主持进行了苎麻牵切技术研究,鉴定评价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姓名 | 刘国忠 | 排名 | 3 |
行政职务 | 董事长 | 技术职称 | 其它 |
工作单位 | 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完成单位 | 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在江苏省、河南省等省建立了黄红麻原料基地,参与了福红992、福红航1号品种的繁育工作等;(2)发明了基于黄红麻新型功能性麻纤维产品开发技术,实现了黄、红麻的产业化应用;(3)2011年主持了商务部援马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整体运作与规划。(4)投入工作量占同期工作量的80%。 | |||
姓名 | 关凤芝 | 排名 | 4 |
行政职务 | 无 | 技术职称 | 研究员 |
工作单位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完成单位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近五年,选育亚麻新品种3个,并集成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2.近五年,发表论文34篇,著作2部,获得专利3项,获得奖励5项,主持项目5项。 | |||
姓名 | 彭定祥 | 排名 | 5 |
行政职务 | 支部书记 | 技术职称 | 教授 |
工作单位 | 华中农业大学 | 完成单位 | 华中农业大学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选育出优质、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华苎4号”。建立三级快速无性繁殖基地,推广华中农业大学选育的苎麻新品种“华苎4号”。(2)发明直喂式动力剥麻机(3)开发出苎麻麻骨栽培食用菌技术体系。(4)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 |||
姓名 | 粟建光 | 排名 | 6 |
行政职务 | 主任 | 技术职称 | 研究员 |
工作单位 | 中国麻类科学研究所 | 完成单位 | 中国麻类科学研究所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 主持麻类种质资源创新与评价,麻类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参与麻类重要农艺性状遗传研究与基因资源发掘;2. 主持“中红麻T19”的选育与推广,参与“中红麻T17”、“中黄麻1号”、“中黄麻2号”、“中黄麻3号”和“中黄麻4号”的选育与推广。3.投入工作量占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 |||
姓名 | 林荔辉 | 排名 | 7 |
行政职务 | 无 | 技术职称 | 研究员 |
工作单位 | 福建农林大学 | 完成单位 | 福建农林大学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主要参与红麻遗传育种及种质资源利用创新研究。(2)为主育成福红系列优良品种6个,红麻不育系3个,育种水平达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或先进水平,负责红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作,并协助主持人建立了红麻良种育繁推销一体化种业体系。3、与主持人协作发表福红系列红麻新品种选育及理论研究论文70余篇。 | |||
姓名 | 吴广文 | 排名 | 8 |
行政职务 | 副所长 | 技术职称 | 研究员 |
工作单位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完成单位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近五年,选育亚麻新品种3个,并进行大面积示范与推广。 2.近五年,发表论文35篇,著作2部,获得专利3项,获得奖励17项,主持项目3项。 | |||
姓名 | 金关荣 | 排名 | 9 |
行政职务 | 研究室主任 | 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工作单位 | 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 | 完成单位 | 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参与黄/红麻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利用创新研究,提供25份新资源;参与福红(黄)系列品种的鉴定评价。2.为主选育红麻新品种3个。3.参与红麻多用途综合利用新品种的研发(墙布、工艺鞋等)。4. 投入工作量占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 |||
姓名 | 崔国贤 | 排名 | 10 |
行政职务 | 无 | 技术职称 | 教授 |
工作单位 | 湖南农业大学 | 完成单位 | 湖南农业大学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项目主要贡献是利用生物技术选育出2个优良的苎麻多倍体新品种Tri-1和Tri-2。2013年课题组选育的“湘苎7号”通过湖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首次采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苎麻营养诊断,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在麻类上应用。 | |||
姓名 | 李爱青 | 排名 | 11 |
行政职务 | 主任 | 技术职称 | 教授 |
工作单位 | 安徽省种子协会 | 完成单位 | 安徽省种子协会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承担红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分子标记研究,为主完成了国内外百份红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ISSR和SRAP分子标记聚类分析;2参与育成光钝感红麻新品种福红航1号、福红航992、福红922、高钙高硒菜用黄麻等新品种的选育,;并负责安徽省黄红麻推广网络体系的建立;3 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 |||
姓名 | 杨建平 | 排名 | 12 |
行政职务 | 党总支书记 | 技术职称 | 研究员 |
工作单位 | 东华大学 | 完成单位 | 东华大学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参与了《苎麻高支面料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研究》,成果获 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3);参与生态黄红麻纤维的精细化加工技术研究,《生态黄红麻纤维的精细化加工技术研究》成果获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参与了麻与其他纤维配伍理论研究,《苎麻混纺比与面料性能和风格设计的关系》成果获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参加了苎麻牵切技术研究,获得相关发明专利“一种苎麻棉型纺纱加工方法及其使用的牵切设备”(ZL2011101172904)及“一种苎麻的中长型纺纱加工方法及其使用的牵切设备”(ZL2011101172891)等。 | |||
姓名 | 潘兹亮 | 排名 | 13 |
行政职务 | 副所长 | 技术职称 | 副研究员 |
工作单位 |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 完成单位 |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参与红麻遗传育种及新品种的筛选、示范;2协助主持人参与红麻的综合利用研发,建立了红麻良种育繁推销一体化种业体系。3.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 |||
姓名 | 徐建堂 | 排名 | 14 |
行政职务 | 无 | 技术职称 | 副研究员 |
工作单位 | 福建农林大学 | 完成单位 | 福建农林大学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参与主持黄红麻遗传育种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黄红麻光钝感差异蛋白组学研究。参与育成红麻品种10个,参与育种水平达国内领先(先进)水平。(2)促进光钝感红麻新品种规模化、国际化辐射应用至低纬度国家与地区。(3)发表黄红麻分子生物学与遗传育种论文10篇,SCI论文1篇。(4)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5%。 |
姓名 | 张立武 | 排名 | 15 |
行政职务 | 无 | 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工作单位 | 福建农林大学 | 完成单位 | 福建农林大学 |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开展黄红麻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改良。参与育成黄红麻品种3个。发表相关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7篇。(2)参与黄红麻新品种示范与推广。(3)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5%。 |
九、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 | 福建农林大学 | 排名 | 1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福建农林大学是省部共建和省属重点大学,也是国内最早开展黄红麻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的单位,迄今有63年悠久历史积淀,已故著名麻类专家卢浩然是我国黄红麻的奠基者,获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终生成就奖,其第三代麻类创新团队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在国际上形成了麻类科学研究的特色和科技优势。 1、项目收集、保存种质资源1500多份,建成了福建省南方麻类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农业部国家麻类产业体系黄麻育种岗位和在建东南黄红麻科学观测站。系统深入开展黄红麻遗传学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发表相关论文160篇,主编参编著作5部,培养博、硕士80余名。2、创建黄/红麻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和审定超高产、优质、抗病、光钝感黄/红麻新品种48个(国审10个),占全国黄/红麻品种总数的2/3,比对照增产15%-25%。率先育成光钝感红麻不育系并实现三系配套,解决了早花减产及低纬度国家周年栽培的生产瓶颈。16个育种成果鉴定达国内外领先或先进水平。3、开发麻秸杆转化燃料乙醇、麻炭、板材等工艺技术;利用麻籽油研发食用保健油、CLA保健品和生物柴油工艺技术;首创养生黄麻茶、麻酵素和片剂,在黄红麻综合利用研发上成效显著。4、参与援助马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与马来西亚、马里等6个国家签订黄/红麻国际科技合作协议,主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在有效保护我国知识产权前提下,促进光钝感红麻国际化推广。 | |||||||||||||||||||||
单位名称 | 东华大学 | 排名 | 2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对麻类纤维的性能和纺织加工技术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关专利及加工技术,本项目中,对纤维粗硬,只能局限在包装等低端领域应用的黄/红麻纤维提出了“纤维精细化、加工精细化和产品精细化”的设想,并通过工艺和产品性能优化及其相关机理的系统研究、攻关,实现了对黄/红麻纤维的适度脱胶,兼顾其纤维长度和细度的平衡;发明了麻的牵切纺纱技术,集成应用赛络、复合、湿纺、混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开发出品质优良的高支黄、红麻、苎麻及亚麻等的纯纺纱、混纺纱及相关面料,为整个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大提高和拓宽了麻纤维的应用领域。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对我国麻类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 |||||||||||||||||||||
单位名称 | 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排名 | 3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经历二十余年的市场发展历程,已构建了从育种、种植、科研、生产、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联盟,成为集农业种植、纤维处理、纺纱、面料和服装生产、贸易与研发为一体的绿色科技型公司。 1、建立黄/红麻原料基地:自2001年始,紫荆花公司先后在河南信阳、内蒙古磴口、江苏东台、大丰、马里共和国等地建立了黄/红麻原料基地,在基地进行黄/红麻品种的实验,优化黄/红麻品种。 2、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实行“南种北植”的良种繁育模式,以保证黄/红麻的高产高效。公司联合福建农林大学培育了福红992、福红航1号等品种,并在基地进行大面积的试种。 3、创建了黄/红麻产品研发体系:致力于黄/红麻产品的研发,依靠公司自有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麻纤维产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功研制出了麻纤维环保袋、麻纤维无纺布、3D结构环保床芯材料等无甲醛、无VOC、天然可降解的麻纤维环保产品系列,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销售。 4、承建援马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2011年紫荆花公司承建了商务部援马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负责整个项目的运行,并将在马里建立黄/红麻种植示范基地进行黄/红麻品种的繁育工作。在2010年 7月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颁发的绿色扶贫杰出贡献奖。 | |||||||||||||||||||||
单位名称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排名 | 4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该单位共选育亚麻新品种23个,并集成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2013-2015年,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黑亚19号和黑亚21号新品种。三年累计推广41.6万亩,原麻产量亩产334公斤以上,比对照增产10%以上;种子产量每亩提高5公斤;原茎提高一个等级;长麻率提高1.5%(干茎制成率85%);麻号提高1个。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1.54亿,新增利润 1.44亿元。以上品种的推广应用对提高该地区的亚麻生产水平,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麻农收入及促进麻类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
单位名称 | 华中农业大学 | 排名 | 5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华中农业大学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作物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华中农业大学在苎麻的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及综合利用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关专利及技术。本项目中,选育出优质、高产、多抗苎麻系列新品种,建立三级快速无性繁殖基地,推广苎麻新品种“华苎4号”,三年累计推广面积5万亩,新增产量2000吨,新增效益2000万元;发明直喂式动力剥麻机;开发出苎麻麻骨栽培食用菌技术体系。为整个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大提高了苎麻的育种栽培水平,促进了苎麻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拓宽了苎麻的应用领域。项目成果的应用,对我国苎麻种植和综合利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
单位名称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排名 | 6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 1、组织申报和实施国家及农业部有关科研课题,为红麻、黄麻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资金和科研基础条件; 2、自主完成了麻类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鉴定评价、种质创新、标准化整理整合和“中红麻T19”、“中红麻T17”、“中黄麻1号”、“中黄麻2号”、“中黄麻3号”和“中黄麻4号”的选育与推广,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相关工作; 3、组织“中红麻T19”、“中红麻T17”、“中黄麻1号”、“中黄麻2号”、“中黄麻3号”和“中黄麻 4号”的亲本提纯复壮和原种繁育,以及在各地示范点布置、示范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及指导工作。 | |||||||||||||||||||||
单位名称 | 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 | 排名 | 7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是浙江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31家自然科学研究开发机构之一。主要从事棉花、麻类、花卉及经济作物育种、栽培利用等研究。2013年浙江省科技厅省属31个科研院所创新绩效评估名列第十三位。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一直重视麻类研究,麻类研究是本所重点学科之一,依托本所还建有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萧山黄/红麻试验站。 1、黄红麻种质资源搜集、鉴定、评价及利用研究:收集、鉴定国内外种质资源350份,其中新资源25份; 2、作为福建农林大学麻类科研团队的合作单位,本项目实施期间一直参与福红(黄)系列品种的鉴定、评价和研究; 3、作为本项目协作单位长期参与黄红麻纤维墙布、麻编工艺鞋的研发; 4、一直参与福红(黄)系列品种的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优良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 |||||||||||||||||||||
单位名称 | 湖南农业大学 | 排名 | 8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在项目中主要贡献是利用生物技术选育出2个优良的苎麻多倍体新品种Tri-1和Tri-2。2013年课题组选育的“湘苎7号”通过湖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首次采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苎麻营养诊断,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在麻类上应用。 | |||||||||||||||||||||
单位名称 | 安徽省种子协会 | 排名 | 9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安徽省是我国黄/红麻主产区,黄/红麻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安徽省种子协会主要协调农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及科技宣传等工作。在本项目中主要为红麻、黄麻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资金和科研基础条件,并对主要黄红麻新品种在安徽省组织大面积示范推广,完善红麻推广网络体系的建立,为项目组育成的黄/红麻新品种成果在安徽省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安徽省黄/红麻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 |||||||||||||||||||||
单位名称 |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 排名 | 10 | ||||||||||||||||||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河南省是我国黄/红麻主产区之一,黄红麻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信阳市。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是一家以农业科研为主体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示范,推广及科技宣传等工作。在本项目主要参与福红航1号、福红航992以及高产红麻新品种福红922、高钙高硒菜用黄麻等新品种的选育和多点多年示范,以及上述主要黄/红麻新品种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完善黄/红麻推广网络体系的建立,为本项目的黄/红麻新品种在河南省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 |||||||||||||||||||||
十、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协作创新建成麻类产业联盟。福建农林大学、东华大学、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安徽省种子协会和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等10个单位自2001年建立麻类遗传育种、生产推广、纤维变性及产品开发等产业联盟,共同完成了“主要麻类作物高效育种及其高值化多用途利用技术”项目。其中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与华中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大合作,主要在黄/红麻、苎麻、亚麻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发掘和创新利用及遗传多样性研究上开展了广泛合作,并联合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河南省信阳农业科学院开展了麻类新品种选育、高产示范和品种推广等工作;安徽省种子协会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在新品种繁育及技术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并为主负责了麻类新品种的品种示范和推广工作;项目第一完成人与东华大学在麻纤维后加工中的精细化处理、纺纱加工等开展了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福建农林大学、东华大学和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致力于麻类产品的综合利用、新产品开发,通过自主研发、联络企业等各种方式,在麻纺材料、养生黄麻茶、麻酵素、片剂、护肤品、CLA保健品、工艺麻、工艺墙纸等研发上做了大量工作,为麻类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黄/红麻产品的研发,福建农林大学与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长期的产学研协作,第一完成人被柔性引进紫荆花公司为首席农业专家,在纤维原料生产上提供技术支持,成功将黄/红麻纤维应用到服装与装饰用织物,开发出麻纤维床垫、墙布、环保袋、保健鞋等系列产品;并承担了援马里农业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同时与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为麻类产业走出国门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麻是中国最古老的作物,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称。中国麻类种质资源丰富,育种水平居国际领先。福建农林大学与东华大学、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产业联盟单位,两代人共同完成了“主要麻类高效育种与纤维精细化加工技术创新及多用途新产品开发”项目。该项目收集国内外麻类资源8174份,建成省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6个,提供遗传基础与育种研究利用6800份次。克隆了抗病虫、抗逆、纤维发育与生长素相关基因198条,促进麻类整合生物学与分子设计育种的科技进步。创建了麻类高效聚合育种与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体系,率先育成红麻光钝感和基本营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5个,实现杂交红麻三系配套,突破了我国红麻早花减产与全球低纬度国家周年双熟双高产的生产瓶颈,14项育种成果达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育成超高产优质黄红麻、苎麻、亚麻新品种74个,占全国推广品种总数的2/3,比对照增产10%-25%。推广涵盖全国主要麻类种植面积的70%。以上项目建立了产学研协作联盟,研发了纤维精细化黄红麻与苎麻、亚麻纺纱技术及混纺、赛络纺、复合纺、湿纺技术集成创新,成纱支数和质量显著提高,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或先进水平。多用途综合利用开发出麻纤维床垫、墙布、环保袋等系列新产品;首创养生黄麻茶、片剂、护肤品、CLA保健品等工艺技术,形成资源-育种-栽培-收获-脱胶-加工-麻纺工程产业链授权专利近百个。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发明专利63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实现新型非棉天然纤维高值化多用途研究与应用。2013-2015年成果转化新增销售额40.37亿元,新增利润9.28亿元。发表SCI论文49篇,权威期刊62篇,主(参)编著作18部,培养硕、博士136名,解决了主要麻类理论应用问题,与7个国家签订黄/红麻国际科技合作协议,促进了我国麻类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该项目符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条件,候选人无争议,申报材料属实,同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