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学校工作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制订的各项任务,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核心战略,遵循“12345”内涵发展思路和“12211”外延拓展思路,聚焦改革创新,狠抓落实落地,加快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实践
1. 持续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进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和阐释研究工作,培育一批有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情感温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落实好《东华大学党委中心组2018年学习安排》和《东华大学二级单位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培训计划,完成处级及以上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校院两级党校的主课和必修课,开展各类培训班,不断提升学习教育实效。
2.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认真落实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细则和二级单位党的委员会职责等相关制度,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逐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定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主体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制度清单,推进“三大主体责任”向基层有效延伸,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3. 深化学校改革创新发展。以迎接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学校改革创新发展。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针对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和措施,做好落实工作。聚焦关键领域改革创新,抓好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落地,推进《关于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
二、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4.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基本规范,做好空缺岗位干部的补充工作,突出政治标准,严把干部入口关。有序推进班子任期制实施计划方案,推动到届二级单位党政班子换届工作,做好从2017年开始聘期换届后班子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定工作。完善干部培训教育体系,将十九大精神的集中轮训与主题教育活动、机关部处业务部门等换届后新提任干部培训结合起来,分类实施培训。落实干部管理监督相关办法,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建立好干部监督档案,探索完善不同岗位干部的考核形式。统分结合,加强干部后备队伍建设,理顺后备干部队伍体系,完善年轻干部发现储备、培养锻炼、选拔使用和管理全链条机制。
5.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抓好全校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主题学习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修订完善《东华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二级单位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配套制定《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职工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修订完善《东华大学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做好专职党务干部和党支部书记培训。实施党支部建设整体提升工程,继续组织开展党建“互查互评互学”、二级单位党组织委员会记录检查、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等专项工作。深入推进区域化党建联建,以党建为引领,推动社会治理、区校合作共建。
6. 加强统战工作。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开展“不忘多党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加强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好“党委出题、党派调研”工作,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改革创新的贡献和作用。进一步细化、明确和落实二级单位党组织的统战工作职责,开展二级单位统战委员和专职党务干部统战理论培训,不断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7. 加强工青妇和离退休工作。修订和完善《东华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试行)》《东华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实施意见》,组织召开学校第十届教代会暨第十八届工代会第五次会议。坚持品牌与特色,积极推进基层妇女小家建设,深化女教职工工作内涵。制定《东华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召开东华大学第三十一次学生代表大会、第十九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做好离退休老同志服务工作,深入推进老干部“两项建设”和正能量工程。继续做好关工委品牌项目和载体建设,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关工委分会。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8. 深入推进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做好对各部门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各项任务落实的督查工作。制定《东华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五个百分百”工程,协同做深做强特色育人项目。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召开东华大学第26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年会。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针对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短板问题精准发力,切实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9. 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严格落实《东华大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要求,完成意识形态工作年度督查任务。进一步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及各类场地、新媒体等的审批与管理,成立东华大学新媒体联盟,完善校园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坚持价值引领,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做好《锦绣中国》系列第三期课程建设。健全与完善党委教师工作部工作机制,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易班网络思政建设,制定“易班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进学风建设,全面实施“砺志成才”工程,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服务体系。修订《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10.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制定《东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项目化统筹推进实施“精神文明创建优秀项目”“学院特色文化项目”“网络文化工作室”等的培育建设工作。组织东华大学第34个教师节主题活动,开展校内评选及表彰,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组织校园原创话剧《钱宝钧》(2018版)展演,持续浓厚“创新、实干、包容、大气”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和丰富校园文化设施和景观建设。完成东华大学画册、年册、校歌MV、学校宣传片等的整体设计和制作工作。
11. 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做好校园稳定工作,大力推进安全教育,完成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文件和安全标准等汇编。加强校园治安防范,完成东华大学松江大学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三期工程。开发“东华大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建立平安校园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和防范抵御邪教工作,做好学校保密工作。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
四、持续深化巡视整改,扎实做好纪监审工作
12. 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深化巡视整改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主体责任。召开2018年学校全面从严治党会议,落实“一岗双责”要求。建立校内巡察制度,启动巡察试点工作。推进在条件成熟的二级单位党组织建立纪委,建立校纪委与二级纪委联动机制。开设校内党风廉政建设微信公众号,开展多种形式党风廉政教育。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正“四风”,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开展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定督促全面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细则。切实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规范权力运行。积极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纪律挺在前面,做好办信查案工作。
13. 加强审计监督。加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履行干部监督职责。开展科研经费、校级预算执行和决算、工程建设(修缮)、校办企业等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五、与国家战略同向而行,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推动学校高水平发展
14. 优化学科建设体系,提高学科水平。对标“现代纺织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制定《东华大学2018—2020年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按照“重点推进、协同发展、分层建设、动态调整”的原则,统筹推进国家“双一流”、上海高峰学科和其它各类学科建设。按照“一体两翼+引擎”学科发展战略,形成与“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定位相适应、“高峰”“高原”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体系。
15. 优化学科、学位点和专业整体建设方案。加强统筹规划,特别要做好新增学位点的建设方案,建立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促进学科、学位点、专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16. 继续贯彻落实“十三五”总体规划和各部门、各专项规划。在学校“十三五”规划中期检查的基础上,开展深入评估和分析,进一步落实后三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学校事业高水平发展。
17. 布局两大校区的发展。重点推进延安路校区“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松江校区“环大学城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汇聚国内外高新企业、科研院所和松江大学园区各高校优势资源,结合松江区人才战略,服务G60科创走廊建设。
18. 切实推进区校、校院战略合作。开展大调研、大规划,用好“一海两江”(上海、松江和张江)的政策。巧抓机遇,借船出海,推进学校与松江区政府、上海科学院的战略合作,建立日常沟通机制、高层会商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推进合作内容扎实落地。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9. 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扎实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后的整改,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提升质量。完善学生入学后的二次选专业细则,为学生自主发展和成才创造条件。继续开展本科专业认证。建立二级学院(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持续开展核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继续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工作。
20. 大力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在纺织、材料、服装3个学院开展“一流本科”建设试点,形成具有东华特色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建设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积累制度经验和实践成果,形成标志性、引领性的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措施和路径,并辐射其他学院,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21. 做好2018年国家学位点合格评估。按照《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拟订学校学位点的调整方案及路线图。
22. 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以修订培养方案为契机,围绕核心课程和新增课程,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实施研究生国际大师课程计划、“博士生百人国际访学计划”和导师交流计划,提升研究生国际竞争力。
23.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按大类招生的本科招生制度,改善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选拔机制,做好内地高校民族预科学生的自主培养。完善“长学制”、“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和“公开招考”博士生多元选拔体系,坚持实施博士生招生指标动态配置。强化硕士生生源质量是招生指标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专业学位招生向校企合作项目倾斜,做好研究生招生宣传,举办“暑期学校”、“夏令营”、“学术论坛”等活动,吸引校外优秀生源,提高报录比。
24. 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工程。通过信息服务智能化、生涯教育全程化、市场服务精准化、就业引导持续化、创业教育立体化、师资队伍专业化等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促进学生多渠道、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领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加强就业市场质量建设,实施“尚创”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加强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争取全国就业创业50强。
25. 加强体育和美育。打造艺术教育精品课程,创新艺术教育形式,完成《中国民族音乐赏析》(16集)在线课程录制;发挥各艺术团的特长,推出合唱团专场、多媒体主题晚会《琴筝雅裳·我在丝路上等你》等专场演出。承办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下的中法大学生女足对抗赛;筹备成立中国青少年攀岩发展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暨全国青少年攀岩比赛;组队参加斯洛伐克第二届世界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依托社会资源推进校园足球“国际化”和“职业化”建设。
26. 提升继续教育品质。加强优质非学历教育项目的研发,占领高端培训市场;开展“美在东华”艺术类微课建设,开发非学历艺术特色在线培训课程。规范非学历教育管理,加强终身教育政策及发展战略研究。参与上海资格框架体系构建,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课程“双证融通”理论与实践研究。
七、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的能力
27. 稳定科研规模与总量。进校财务纵向科研经费总量争取不低于1.7亿元。强化产学研合作,进校横向科研经费1.2亿。
28. 承接重大项目,争取科技成果奖励的新突破。根据国家、地方和行业的重大需求,着重在智能机器人、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云计算与大数据、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方面取得突破。
29. 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做好基金创新群体、杰青、优青和重点项目的推荐,争取在项目资助率、项目类别、总经费等方面有进步。
31. 推动人文社科发展。推进《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计划(2013—2020年)》,完善人文社科类成果奖励办法,推进具有东华特色的时尚创意项目研究,建设城市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实践研究基地、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平台。
32. 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推进碳纤维和超纤维两个功能型平台建设;理顺校内各类科研平台和机构,重点做好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的评估以及国际联合实验室、教育部上海市共建基地备选项目的组织申报。
33. 加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和系统,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在产业集聚区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5—10个。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专利申报数和专利授权数。
八、破瓶颈,抓实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34. 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我校《关于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坚持党管人才,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高效的进人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健全校院两级人才工作机制。
35. 围绕学科、特区和平台建设,拟定年度进人计划。制定专职科研人员招聘和管理办法。推进管理人员的定编,科学合理设定管理人员的数量、结构。
36. 规范新进教师选拔和聘任管理。改进教师岗位“大评委”制度,调整委员会人员构成,加大召开频率(一月一次)。加大教师聘任竞争择优力度,实施好新进教师准聘和长聘制度、优胜劣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优化非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37. 引育并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各类人才计划的组织、遴选和培育,做好励志计划校内优秀青年教师的培育,形成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资助体系。实施好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和海外专场招聘会,加强学校人才政策的宣传解读和信息发布,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途径,引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
38. 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聘任考核机制,激发人才活力。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完善《东华大学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教师岗位聘任考核制度,加大突出贡献在二级单位考核中的权重,完善奖惩体系,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强化分类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制度,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实施办法。
39. 加强人才服务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制定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的经费管理办法,落实松江区和学校人才高地建设合作协议,建立区校人才合作共享工作机制。
九、扩大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影响力
40. 全面落实教育对外开放战略。营造“全球视野、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促进师生在国际环境中双向流动。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组织合作,办好第一届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和第20届国际时装院校联盟年度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筹建国际纺织方面联盟,建立相应运行机制。拓展港澳台学生交换、交流项目,办好“2018海峡两岸菁英领袖营”等活动,做好港澳台学生的招收和培养。
41. 加强留学生教育,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一步优化留学生结构,构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加强国际课程和教材建设,扩大交换生英语授课平台,促进双向交流。加强建设全英语授课留学生项目、留学生精品课程和高端国际教育项目,完成国际语言项目EAQUAIS汉语教学认证评估。
42.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加强现代纺织教育领域合作与交流。开展第二期“一带一路”纺织服装国际产能合作高端研修班,并设立“一带一路”学生交流交换、访问学者、外国专家等基金或奖学金,开展应用型留学生“卓越计划”,通过“一带一路”桥头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暑期学校等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继续深化中英人文交流,推进上海、爱丁堡两个城市在时尚创意方面的合作,继续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展现中国文化自信。进一步做好援疆工作。
43. 持续推进教育援非。扩展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新内容,推动孔子学院建设,增强相关学科国际影响力。建立孔子学院外派院长和师资队伍长效工作机制,做好相关干部储备。增设孔子学院办公室,筹备第四届中非国际纺织服饰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论坛。
44. 坚持开放办学,推进社会共建。推进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和第一届校董会换届,加强基金会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2018年力争捐款到账1200万元。加强与东华附校的互动交流。
45. 推动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学校与市区两级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努力开展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相关工作,办好2018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
46. 发挥学校优势,做好对口扶贫。落实《东华大学2018年度定点扶贫盐津县工作计划》,提升扶贫工作深度、广度和精准度,努力形成“一个轴心、两个突破点、三项工作抓手”整体联动的“一二三”教育扶贫工作新模式,助力盐津早日脱贫。
十、加强后勤保障和公共服务,支撑学校事业发展
47. 建成一批校园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大楼的现场施工及竣工验收,研究生公寓和工程训练中心加层暨工程创新实训中心项目的招标和施工,松江现代纺织创新大楼的可研报告及申报,松江学生公寓安全及节能改造修缮工程(三期),松江第二食堂卫生及安全改造,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与时尚科创中心管理楼修缮等以及2018年度修购专项工程的实施、验收。
48.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松江校区供电扩容工程,完成延安路校区三教电气改造和上下水改造工程。完善能源管理监测平台的管理,争取通过验收。完善水电计量分析,试点启动食堂用能定额管理。完成延安路校区垃圾房迁址和垃圾压缩机更新。
49. 提升公务服务水平。
——信息化办公室:做好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的整改,保障网络安全;申请加入EDUROAM联盟并完成联调测试,完成网络虚拟化基础平台NSX项目建设,升级统一身份认证管理平台;建设网上服务大厅,开发外事系统、教代会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基建管理系统、东华大学微信服务号;建设工作流引擎平台、人员中心、统一通讯平台。
——图书馆:开展“图书馆学习空间移动化和智能化改造项目”二期建设,实现智能图书馆资源整合和一站式服务,推进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开展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化采购。
——档案馆:完成数字档案馆二期项目验收,推进增量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出版《东华大学年鉴》(2017卷),启动2018卷年鉴组稿;审定《东华大学志(1951—2011)》;围绕“档案馆日”及“地方志宣传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纺织服饰博物馆:联合爱丁堡大学举办英国蕾丝展览,举办中国服饰文化展系列活动;举办馆内特色科普展览活动;完成少数民族展厅基础建设、普通展柜加装恒湿系统工程等。
——分析测试中心:实施“网络电子平台数字化管理”;完善大型设备“7×24小时”开放制度;争取NTC认证,为学校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出版社:做好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实施年度300种图书生产计划的编辑、出版和发行,重点加强艺术设计版块、时尚文化版块和服装类市场图书的选题开发;建设好上海市“纺织服装研究出版中心”;提升《东华大学学报》等期刊的办刊质量。
十一、深化改革,健全机制,提高现代大学治理水平
50. 推进预算两级管理,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基本构建层次清晰、运转顺畅的部门预算管理框架。深化校院两级管理,初步形成校院预算两级管理方案,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加强财政专项管理,多措并举加快资金执行进度。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一网通”服务。
51. 扎实推进内控建设,实施依法财务、依规财务的“双依”工程。规范学校各项经济业务,按照《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要求,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全面监管,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保障资金安全。
52. 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能,建立“大资产”管理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修订《东华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发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学校各类资产的统一管理,完善学校事业资产、企业资产的管理体制,实现资产管理向优化资源配置方向转变,建立校级国有资产年度报告制度,全面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能。
53. 推进土地和用房配置管理。完成松江校区红线内宿舍房地产权证、共享体育场(B块)土地证的办理。完善二级单位用房配置管理,修订《东华大学公用房管理办法》、《东华大学学院用房配置定额及管理办法》,出台科研用房有偿使用办法,推行科研用房有偿使用。
54. 落实“放管服”改革,实施二级单位分散采购管理方式。出台《东华大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实施意见》,加强校级采购宏观管理、指导作用,简化采购流程,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做好采购与招投标中心独立运行工作。制定《东华大学货物与服务招投标实施细则》。
55. 推进实验室安全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架构,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实验室安全量化考评和动态评估机制,执行实验室安全年度报告制度。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专项经费投入,改善安全防护设备,加强安全检查,强化安全教育。引入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推进有条件的实验室通过ABET认证。
56. 提高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保障校办产业可持续发展。理顺校办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事企分开、权责明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对校办企业的监管与服务,保障校办产业可持续发展。制定《东华大学校办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试行)》。加强学校所属企业的信息公开,依法依规落实国有资产管理的报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