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第一时间网上发声,普通一次性口罩在“非医院”等生活场景下可使用两三次;2月7日,帮助上海护理佳实业有限公司“急速”改造好的3条口罩垫片生产线启动,有效缓解“口罩荒”……连日来,东华大学非织造材料科研团队一刻都没有放慢他们科研战“疫”的脚步。
10天科研攻关,战“疫”关头“粮草”先行
这是一支长期从事功能性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研发的老牌劲旅,自2003年“非典”后,团队持续研制出防护口罩滤料、医用防护服材料等系列成果,均达国际领先技术水平。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口罩、防护服、隔离服等防控物资告急,难题如何破?如何帮助大家科学使用口罩?在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靳向煜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快速吹响了助攻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集结号。
为了进一步缓解口罩短缺的难题,该团队协助上海护理佳实业有限公司研究分析口罩防病毒的关键材料—纺熔材料的特性及使用工艺,重新设定了关键工艺参数。在校企联合攻关下,10多天内完成了设备技术改造、产品测试改进等工作,经过试生产、试用、收集反馈意见,调整工艺参数,终于达到了口罩的复合要求。
抓紧改造出3条口罩垫片流水线,确保透气、舒适和安全,目前流水线生产速度已达400片/分钟,开足产能,日生产医用垫片50万片。这款“神器”让口罩实现了三天一换,延长了口罩使用“时长”。据介绍,这种一次性口罩垫片不仅携带使用方便,而且使一只口罩可以连用三天,每天只需换一次垫片。
目前,团队和护理佳公司还在对婴幼儿口罩的结构、功能和标准进行再优化,有望为开学后小学生、幼儿园儿童的防护提供更好的保障。
自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团队靳向煜、吴海波老师积极参加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会议,制定上海防护服材料生产质量要求,为防护服、口罩企业应急生产献计献策。
(疫情期间靳向煜团队成员在上海护理佳实业公司工作照)
“网红”知识官:与时间赛跑的东华人
在加紧科研攻关的同时,非织造材料科研团队的成员们还活跃在线上平台,结合以往研究技术和应用经验为大众普及科学防护的相关知识。他们觉得,让大众早一分钟认识到如何科学防护,就为他们早带去一份安心和信心。
靳向煜教授近期接受了上观新闻、《解放日报》《科学日报》《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专访,为防疫科普建言献策。2月9日,团队成员、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黄晨副教授作为腾讯新闻知识官、腾讯较真专家团队成员,在线参加了《口罩不够用,这样消毒再利用靠谱吗?》的健康直播,在1个多小时的直播中,收看人数达71万,为广大市民科学防护、抗击疫情提供了有效建议。
(纺织学院非织系教师示范口罩的正确戴法)
吴海波、赵奕、刘金鑫、张星等多位团队师生先后在“纺织科普博览”“东华大学”“DHU非织系校友交流平台”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网友自制的各种奇葩口罩究竟靠谱吗?》《几个小技巧,教你轻松辨别口罩真伪》《一次性口罩能用几次?纱布口罩有用吗?》《常用防疫口罩有哪些?如何佩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临时指南》等科普文章,为公众提供科学防护知识,既走心又暖心。
初心使命,他们这样默默担负
近一个月来,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及制品的严重紧缺,团队成员们都放弃了假期,担负起东华纺织人的初心和使命,第一时间主动联系了国内40余家口罩、防护服非织造布制造企业,请求他们尽快提前恢复生产,以满足各方对防护口罩、防护材料的迫切需要。同时,团队成员还广泛发动东华大学非织校友会向社会捐赠8000只口罩和60件防护服等防护物资。
其实早在17年前,SARS阴霾刚过,面对我国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低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团队带头人靳向煜就默默给自己立下了“科研军令状”——对此类材料的结构设计、产业化生产工艺等集中攻关。十多年间,该团队先后开发出高效驻极体熔喷超细纤维滤料、医用防护口罩、手术服、防护服、隔离服等系列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及制品,成功实现产业化及成果推广使用。
2020年江南大地初雪已落,疫情防控形势仍容不得丝毫放松。作为一名老党员,靳教授说,在这场和时间赛跑的战争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守卫者,这是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他和团队一道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