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第十一届教代会暨第十九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索取号:G0070103003-2020-0005发布时间:2020-06-08浏览次数:926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谱写“奋进东华”新篇章

——在东华大学第十一届教代会暨第十九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20205月)

校长  俞建勇

(审议稿)

 

各位代表:

受学校委托,我向第十一届教代会暨第十九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作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2019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践行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回顾2019年学校行政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一、在队伍建设方面,首次实现中科院院士的新突破

朱美芳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她既是我校自己培养的又一位院士,也是学校师资队伍中首位中科院院士。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绩喜人

学校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以本为本,制定了一流本科建设方案,加快一流本科建设。在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我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1个,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4个。

三、在科技创新方面,科研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凸显了实验室在国家层面材料领域研究创新的突出优势。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2019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中获评“优秀”。学校与盛虹集团共建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获批组建;上海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培育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四、在社会服务方面,为国家和上海重大活动贡献力量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我校以白玉兰为主要设计元素的海派旗袍——东华花仙子,助力“奋进上海”彩车群众游行活动;“中西合璧”的非遗文创、精益求精的标识设计、活力四射的“小叶子”助力第二届进博会;“东华印象”亮相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东华在服务社会中彰显文化影响力。

除以上重要进展外,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五大职能全面高质量发展,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资源与服务保障等方面力求精准发力,学校各项工作稳中有进,事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加强高水平学科建设,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1、着力推进高水平学科体系建设。实施分层次差别化建设路径,统筹推进3个层次、18个学科的重点建设。全面开展学科建设年度绩效评价,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合理配置学科资源,并以学科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计算机科学”学科首次入围ESI世界前1%,连同工程学、化学和材料科学3个学科,学校入围ESI世界前1%学科达到4个。

2、深入推进“双一流”、上海Ⅰ类高峰学科建设。通过申报“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开展“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以及落实上海高峰学科第二阶段建设任务等,加强过程管理,努力打造纺织为“一体”,材料与设计为“两翼”的学科特色新高峰。

3、学位点建设取得新成效。获批机械、能源动力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完成电子信息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对应调整,自主增列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在上海市教委随机抽评中,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理论、工商管理硕士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部通过评估,合格率达100%。全校的学科体系实现新发展,共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1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量质新突破

1、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系列文件精神,制定了《东华大学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修订)》《东华大学教师师德规范(试行)》《东华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年内新增专任教师108人,在现有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为76.9%,有半年以上海外经历教师达55.6%

三、推进“三全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以思政课为核心、科学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推动课程思政融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课程思政“金体系”;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侧改革,在教学元素和教学效果上持续发力,构建课程思政“金内涵”;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金能力”。推进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立项建设课程183门,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专业全覆盖,纺织学院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获上海高校思政课建设专项计划立项资助5项。

2、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计划。制定《东华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落实“一院,一中心、三个一批、四个一百”主要任务。按照“新兴专业孵化器、改革措施试验田、人才培养新标杆”建设目标,制定《钱宝钧学院建设方案》,明确了钱宝钧学院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管理架构。加强新工科建设,获批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2个新工科专业。加快推进国家认证与校内自主认证“双轮驱动”,纺织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总数达到7个。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获批国家、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350 项;本科生获省部级以上奖项700余项。

3、实施一流研究生教育建设计划。一流研究生教育建设项目获批立项,着力构建一流研究生培养机制、国际合作交流机制、教育监测机制和资源配置保障机制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适度延长研究生学制,理学硕士学制从2年半改成3年。实施国际大师研究生课程4门,获批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4个。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100%合格。研究生论文盲审异议率2.6%,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4、体育和美育喜结硕果。不断深化“个性化”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女子足球队获第一届国际大体联世界杯足球赛第五名;我校运动员获亚洲亚军1个、全国冠军6个、上海市冠军27个,体育竞赛成绩位列2019年全国高校体育竞赛排行榜中第19位。深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举办“艺术与我·2019”全年演出和主题活动4场;合唱团获第十七届圣彼得堡“歌唱世界”国际合唱节三项大奖。

5、招生和就业稳步推进。保持本科生规模,新生录取3569名。稳步扩大研究生规模,报考人数破万,录取硕博研究生2700余人,达到历史新高。截至2019831日,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1%,其中本科生就业率96.2%,硕士生就业率98.7%,博士生就业率97.5%;深造率36.4%。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在上海同类高校名列前茅;毕业生平均薪资居《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第21位。

6、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教育助力行业企业发展,举办远程教育和高端研修;完善线上教学过程管理,推动课程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全年招生3244人,较上年增长96%。首次发布《2018年东华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报告》,接受社会监督与评价。

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研水平

1、科研成果再获佳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3项,专业领域显著扩大。

2、科研规模明显提升。进校科研经费达到3.31亿,其中纵向经费1.87亿,横向经费1.44亿,科研经费总量取得新的进展。

3、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自然科学基金立项84项,项目较去年增长37.7%,经费较去年增长60.1%;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2项,中德合作重点项目1项,项目规模和层级得到很大发展。

5、人文社科进步明显。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类项目34项,较上年增长41.7%;获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选题1项;出版人文社科类专著20余部,发表CSSCI论文94篇, SSCIA&HCI论文45篇。

6、知识产权持续发展。申请专利1291项,较上年增长10.5%,其中发明专利1256项,占比97.3%;专利授权526项,较上年增长16.6%,其中发明专利501项,占比95.3%,有效发明专利位列上海市第六位、高校第三位。

五、服务社会发展,彰显大学使命

1、开展精准帮扶。学校切实担负起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责任,立足教育优势,集全校之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教育、科技、智力、消费、就业等全方位扶贫,助力云南省盐津县顺利脱贫摘帽。持续开展援疆工作,建设援疆智慧教室、“纺纱学”慕课等,与新疆大学共享纺织服装类优质教学资源。

2、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再创佳绩。聚焦学科特色,强化科技服务,全年签订横向科研合同739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聚酯绿色型催化剂成功实现转让,转让金额916万。探索新的转让机制,成立首个由第三方机构全程参与并负责运行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1项科技成果亮相第21届中国工博会,学校获评2019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高校展区特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3、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年内262支团队、2900余名师生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乡土中国行”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援疆团”教育扶志、“环盐津”精准扶贫等系列活动,既让广大师生回馈社会,也促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做好献血和征兵工作,学校获评“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六、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系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系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制定《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系统谋划校园文化建设,设立校园文化发展基金,培育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学校获评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东华文化载体建设成效显著,以时尚和科技为特色的旗袍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彰显东华的文化影响力。以“锦绣中国”为特色的东华讲坛正在成为东华大思政的特色品牌。

2、提升东华精神内涵。推出学校形象片,录制新版校歌,完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开展口述校史采集工程,培育文化传承系列微视频,推进学院特色文化环境建设;推出优质东华文创产品,以东华文化产品为载体创新传播东华文化;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继续演出校园原创大师剧《钱宝钧》。

3、营造奋进文化氛围。围绕“奋进东华”足迹,加大原创新闻选题的策划,发布深度采写专题报道139篇,主流媒体刊发报道600余篇次,发布微信推文250余条,微博640余条,官方微信、微博粉丝总量15+,总阅读量1695+,微信排名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了全国高校周榜第14名、上海高校周榜第2名的好成绩,提升了学校社会声誉。

七、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1、开拓国际合作与交流新局面。在原有4个合作办学项目的基础上,推进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合作办学进程。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知名高校签署23份校际合作协议。

2、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举办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国际纺织生物医用材料大会、静电纺纳米纤维国际会议、国际工业工程与系统管理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13个。入选2019年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12个。

3、加强留学生教育。留学生规模稳步扩大,其中学历生达1156名,研究生层次占全部学历生35%。完善留学生培养过程管理,制定《国际学生奖学金评定和荣誉称号授予办法》《国际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等文件,组织实施2019年特色项目和英语授课课程项目的申报立项,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4、服务国家重大倡议。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承办“一带一路纺织行业产能国际合作高级研修班”等特色活动;依托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及其秘书处,积极筹建“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获批上海市“一带一路”智库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中非高校20+20合作”教育援非项目,办好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共建的特色孔子学院。加强人文艺术交流,参与英国、荷兰、俄罗斯、巴西等国的艺术节活动,凸显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八、加强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1、完善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完成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的修订。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务虚研讨机制和专题工作会议制度,推进重点工作具体方案的制定,为科学决策夯实基础。完成新一届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换届。

2、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以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为契机,对校内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明确现行有效各类规范性文件424件,编印制度汇编,2018-2019学年,新发布制度78件,修改43件,废止45件。在第二批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评选中,获评依法治校示范校。

3、全面启动机构梳理。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对全校机关职能部处、业务单位、学院(部、中心)进行职能、岗位、编制、经费投入、用房的全面梳理,为学校校区规划布局、机构设置及其调整做好充分准备。

九、加强资源保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1、推进基本建设项目。完成工程训练中心加层暨工程创新实训中心改扩建工程,加快研究生两栋大楼的建设进度,规划现代纺织创新大楼项目设计方案,复合材料协同创新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完成松江校区10kV供电扩容工程、松江校区第一教学楼等一批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松江硕士研究生住宿“三改四”,缓解了研究生住宿的紧张局面。

2、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制定《东华大学仪器设备共享开放使用收费管理办法》,建立绩效导向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模式,促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施仪器设备购置分级论证和查重评议。推进公用房有偿使用改革,实际腾退用房1059.27m2,收取有偿使用经费97.64万元;对教师公寓进行规范管理。

3、加强财务管理。全面梳理学校收支状况,加强财务管控,防范财务风险。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探索学校在财务强约束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内控建设,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学校各项经济业务。贯彻落实政府会计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完善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加强校办企业管理。推进校办企业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体制机制建设,保障国有资产的监管与增值保值;探索建立校办企业国有资产项目评估备案分级管理体系,制定《东华大学所属企业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办法》,推动国有资产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

5、拓展社会办学资源。加强校友组织建设,发挥基金会作用,挖掘企业资源,不断提升社会支持力度。全年接受捐赠788.82万元,新增协议捐赠423.62万元。

十、加强服务保障,提升支撑发展水平

1、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做好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范。企业微信号正式上线,网上办事服务大厅运行良好。升级改造公共教学平台和教学设备。完成分析测试中心现代化改造项目及新添设备的建设与入网,逐年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

2、加强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图书馆加强数字馆藏资源建设,持续开展纺织特色资源建设,优化平台技术服务,上线图书馆智慧门户。纺织服饰博物馆继续发挥专题性场馆及科普教育基地作用,承办各类展览、讲座及学习实践活动百余场。档案馆持续完善数字档案馆建设,开展多渠道的档案文化、校史文化传播。出版社获国家省部级基金资助7项,多项图书获奖。期刊中心全新改版所属期刊,拓展出版渠道,拓展期刊影响力。

3、做好后勤服务保障。新建研究生新生选房、教师之家校外人员申请、报修维修、智慧点餐等后勤服务管理系统,提升后勤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配电、供水、燃气设施的检修、改造工作。做好后勤餐饮保供稳价工作,启动平抑基金,稳定食堂饭菜价格。做好垃圾分类,改造松江校区宿舍区垃圾房。

4、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加强重要节点、重点区域的安全检查,年内未发现重大安全问题。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实施实验室安全年度报告制度,完成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汇编,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的督查、通报和安全责任追究。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程序,制定《东华大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东华大学气体钢瓶安全管理办法》。做好危险化学品采购及管理,加强安防技防。

以上是学校2019年行政工作的的回顾与总结,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工作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为东华大学事业发展无私奉献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和广大代表分享学校事业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相比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诸多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学科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学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三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科研规模和水平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五是资源筹集和配置需要进一步适应学校事业的发展;六是学校治理体系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校院两级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所有这些问题的破解,需要全校上下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开拓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攻坚克难,努力担负起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托。

2020年学校行政工作思考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之年,是“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2020年开局并不平常,世界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需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两个大局。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总结“十三五”,谋划“十四五”,为学校未来五年描绘好发展蓝图。

2020年学校行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高水平学科建设统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学科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纲,纲举才能目张。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五大职能建设,同时加强资源与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要素保障,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的工作,我们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战略谋划能力,谋篇布局推动学校事业全面发展

加强战略谋划是下好“先手棋”的关键,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全面规划“十四五”事业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和关键领域,集聚全校各类资源,推动创新跨越发展;同时,要把谋划过程变为“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达成共识、戮力而为”的过程,为学校未来发展凝聚发展共识和力量。要做好“十三五”和“十四五”的衔接,着力推动“奋进东华”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凝练东华奋进之笔、奋进之步,进一步形成东华奋进文化。

2、以学科建设为统领,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学科建设的基础性、统筹性、体系性、约束性、主体性,不断优化和完善重点明确、结构协调、互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三层次学科建设体系,加快优势学科建设,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和上海市高峰学科第一建设周期各项目标任务,保持纺织学科国际一流,争取“一体两翼”材料和设计学科冲击国内一流;积极培育具有较好基础且为国家发展需求的高原学科,形成“高峰”“高原”相协调的学科发展态势;培育一批新兴学科和基础学科。充分发挥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布局,凝练方向,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追求卓越,强特色、入主流。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和第一轮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保持领先,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力争新突破;加大博士点增列申报与建设力度,力争新一轮博士点增列有新收获。

3、统筹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人才队伍水平

以学科建设为牵引,分析现状、精准定位、按需择才、引育结合、统筹规划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按照“有限资源、有限目标”原则,稳定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汇聚形成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和水平。着力学科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活跃在学术前沿的领军人才;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覆盖青年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竞争力。深化人事制度分配改革,完善分类管理评价和考核机制,发挥绩效薪酬的激励作用,激发各类人员的活力。

4、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使思政课与综合素养课、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围绕“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新专业孵化器、改革创新举措试验田”三大任务,建好钱宝钧学院;推进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在新工科建设基础上,推进新文科以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建设一流研究生教育,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推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调整;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设“专创融合”教改项目;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就业工作,实现稳定、高质量就业。

5、聚焦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对接国家及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推进碳纤维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研究领域科技创新,强化科研组织,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产出重大科研成果。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和平台,做好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把握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优化调整的机遇,进一步发挥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引领作用。扎实推进时尚板块资源汇聚和方向凝练,推进人文社科领域特色智库建设,为上海国际时尚之都和设计之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社会服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打好教育、科技、消费、就业等扶贫“组合拳”,助力云南盐津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推动第三方机构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的运营模式推广,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6、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学校文化影响力

文化传承创新要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建设,着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要立足学校近70年的发展历程,弘扬东华优秀的校园文化,积极践行“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东华校训,营造“创新、实干、包容、大气”的校园文化氛围。要继续做好服饰文化秀《时尚东华》、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等优秀文化项目,着力打造“锦绣中国”文化品牌,进一步发挥学校在传统服饰文化、时尚创意教育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服务国家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奋斗的我,奋进东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弘扬东华奋进文化,并以奋进文化进一步凝集和振奋人心、不断增强东华人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7、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育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

深度服务国家对外战略,积极做好服务“一带一路”和教育援非各项工作,深化“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建设,建设好上海市“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智库;不断扩展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内容,加强特色孔子学院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在办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基础上,推进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合作办学进程;加大力度支持在职教师出国研修,积极开展国际引智和高水平外籍教师聘任工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国际合作程度,提高教育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

8、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大学的治理体系是一个包含制度安排、组织架构、文化认同等在内的全方位体系。按照有利于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科水平快速提升、办学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管理服务质量大幅提高的原则,分类别、分阶段、分步骤全面深化机构改革,开展学校“三定”工作,科学合理确定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提升运行效能。继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校院两级互动,提升办学活力。“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体系的完备是一个单位治理体系的基础,要与时俱进梳理、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学校制度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大各类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依法治校能力。

各位代表,明年,我们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建校70周年,历史又到了一个“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关头。面对历史和时代的“出题”,我们将交出怎样的答卷?每一个东华人都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写好东华故事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辜负这个奋进的新时代。我们要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统领的高质量发展,为把东华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而接续努力,奋勇向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