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第十一届教代会暨第十九届工代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索取号:G0070103003-2021-0006发布时间:2021-04-27浏览次数:916

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加快以学科建设为统领的高质量发展

——在东华大学第十一届教代会暨第十九届工代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202146日)

校长  俞建勇

(审议稿)

各位代表:

我受学校委托,向第十一届教代会暨第十九届工代会第二次会议作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2020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全力做好“十三五”收官总结、“十四五”规划制定以及改革发展各项重点工作,盘点2020年学校行政工作,学校在以下几个重点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一是构建疫情防控工作体系,筑牢安全稳定底线。积极响应上级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形成联防联控工作合力,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制定《新冠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等工作方案,有效保障复工复学。落实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建立互联网+教育新模式。转变工作思路,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学生就业、毕业答辩、考试、学籍办理、研究生招生复试、本科招生宣传等工作形式,开启云端模式。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为国家防疫贡献东华智慧。

二是决战脱贫攻坚,盐津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总攻号令,助力盐津县“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为乡村振兴扬帆起航打下坚实基础。大幅度超额完成责任书各项指标,各扶贫指标超出去年完成额的150%,位居44所承担定点扶贫任务部属高校第24,上海高校第一,创历年新高。

三是总结“十三五”,开启“十四五”规划编制。加强战略规划与组织实施,做好十三五十四五的衔接。全面启动学校、学院及专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认真分析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经验及存在问题,对标十四五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广泛调研,思考谋划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命题,明确发展目标,廓清发展路径,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入围ESI世界前1%的学科达到7个,分别为材料科学、化学、数学、工程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与生物化学,新增了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和生物与生物化学3个学科。在新一轮学位点申报中,申请9个博士点,且全部通过上海市审核。在各类学科评估中,22个一级学科参评第五轮学科评估;5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参评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五是五育并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深化。建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协同联动育人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立项建设了600余门课程思政重点课程,获评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重点培育高校。深入推进学校新时代体育、美育工作,推进以“大学体育个性化”为主的教学改革,获全国冠军9个,女足获全国乙级联赛冠军。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复星艺术中心、上海苏宁艺术馆合作共建大学生美育实践基地。成立东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成立和建设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钱宝钧学院,学院发挥了新兴专业孵化器、改革措施实验田、人才培养新标杆的作用。

除上述亮点工作外,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统领的高质量发展,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五大职能全面发展,强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依法办学、安全工作、条件建设、资源配置、财务支撑、公共服务、对外联络等方面的要素保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学校各项工作稳中有进,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不断优化学科建设体系,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1.各级学科建设统筹推进。聚焦“双一流”第一周期目标任务,着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完成周期总结工作。强化学科体系建设,整合资源,统筹推进3个层次、18个学科的重点建设。

2.上海高峰学科周期建设任务不断推进。推进“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I类高峰学科建设,高质量完成上海高峰学科第二阶段建设任务。设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物理等学科参与上海高校IV类高峰学科建设。

3.学科交叉成果凸显。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搭建新的学科交叉创新平台,设置8个学科交叉,努力在医工结合、智能制造以及大数据等领域培育新兴增长点,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东华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东华大学教师师德规范》《东华大学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修订)》,加强师德规范建设。以教师节、入职培训、荣休仪式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厚植育人情怀。选树优秀教师典型,引领高尚师德风尚。

2.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制定《东华大学转任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办法(试行)》《东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实施方案》,从师资配置、培养培育、评价激励、组织保障等方面,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与培育。

3.优化队伍结构。以学科建设为统领,汇聚形成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和水平。拓宽引才渠道,举办海外人才专场招聘会以及国际青年学者尚实论坛,建立和完善海外优秀留学人才信息库,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师资队伍规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年内新到岗教师77人,专任教师达到1435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74%

4.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破立并举,按照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修订《东华大学专业技术职务首次聘任工作实施办法》,分类建立学术评价标准,坚持综合评价,破除“五唯”倾向,强化不同专业背景教师多样化指标发展体系,建立了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教师职称制度。调整突出成果奖励办法。实施首轮准聘长聘聘期考核,建立优胜劣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教师聘任竞争择优力度,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5.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质量和绩效为导向,修订《东华大学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兼顾各类人员结构现状,合理确定岗位总量,完成新一轮岗位聘用。修订《东华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修订)》,理顺人员收入结构。完善年终奖励绩效核拨办法,实施分类考核,优化分组和考核方式,根据目标任务达成度、群体考核等级考核绩效,充分发挥绩效薪酬激励作用。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育人体系

1.系统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动人文社科专业改革。强化课程建设,制定并实施《东华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2020-2021年)》,9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和智能制造工程2个新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纺织工程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个项目入选上海市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2.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调整学术学位研究生学制,工学硕士研究生学制从2.5年改为3年。改革博士生奖助金分担办法,健全博士生奖助学金投入机制。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培养专项3项。新建29个院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新增企业导师61人次。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率98.9%,连续4年高于上海平均通过率,博士学位论文连续5年抽检100%。研究生全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164篇。

3.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08月,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4.51%,在上海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自主创业78人,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资助25项,获评2020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孵化基地,连续第四年获评上海市A级高校创业指导站。

4.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教育全年招生3694人,规模较上年增长14%

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科研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1.科研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地区发展需求,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牵头课题4项。基础研究稳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78项,资助金额4283万元,较上年增长7.4%,获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2771篇(其中SCIE论文1051篇,一区论文245篇)。申请专利759项,其中发明专利733项;专利授权451项,其中发明专利439项;获评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事业单位。

3.人文社科研究繁荣发展。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40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立项率增长29.7%。首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制定《东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发布管理办法》,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示范作用,智库建设不断加强。

4.科技成果持续转化。新增横向科研合同667项,进校横向科研经费1.74亿元。制定《东华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优化提升知识产权管理。专利转让55项,成果转化进校经费819万元。

5.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上海纳米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组建。

6.科研评价体系不断健全。制定《东华大学科技纵向项目与科技奖认定暂行办法》《东华大学科技论文认定办法》,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提升科研质量,优化学术生态。

五、服务社会发展,彰显大学使命

1.履行扶贫和援疆社会责任。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勇担历史责任,大力推进盐津定点扶贫工作。助力盐津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全面提升盐津教育教学水平和基础设施。持续研发推广生态治污项目,建设美丽乡村。援助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新疆高等教育水平,培养纺织服装专门人才,助力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2.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产业经济建设,深化校地、校企全面战略合作。与长宁区人民政府、敦煌市人民政府、华阳集团、江苏省产研院、申洲集团、太平鸟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水星家纺、奥美医疗、三爱富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11项科技成果亮相第二十二届工博会。

3.服务上海城市发展。志愿服务第三届进博会。参与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主线论坛,助力上海“设计之都”建设。

六、浓厚奋进文化氛围,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推进

1.服务国家文化建设。承担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修班优秀成果被学习强国平台及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2.浓厚奋进文化氛围。开展第二届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编制“十四五”文化专项规划。启动校庆70周年一周年倒计时。发布校庆70周年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新版宣传片《奋进•梦想》首发,塑造新时代学校新形象。开通抖音、B站、中国教育发布、学习强国号、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扩大学校影响力。

3.提升校园文化品质。立足东华优秀传统,制作完成《口述校史薪火传承》专题片。校园原创大师剧《钱宝钧》首次线上展播。《丝绸之路织染绣服饰研究•新疆段卷》首发。

七、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1.“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高效运行。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实践基地落户国家棉花产业联盟,为国棉国际化打下基础。建设上海市“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深化先进纤维与低维材料等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互利共赢的纺织供应链和产业链合作体系。

2.持续深化援非。共建中非知识共享体系,助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成功举办2020年中非文化交流论坛暨第五届时尚传播国际论坛。莫伊孔院平稳完成转隶。

3.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等高校签署了51份国际教育合作协议。举办7个线上国际会议。中英合作教育获2020年度中英贸易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苏格兰商业奖“教育创新奖”。共有127个国家2663名留学生(学历生1043名)在校学习。获批“2020年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16个,聘请长期外籍教师35名。

八、内部治理体系进一步优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1.“三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优化调整机关部处、群团组织、业务部门、实体化运作的科研机构、校办企业等机构,提升机构协同运行能力。全面梳理了144个学校议事协调机构。

2.依法治校全面推进。推进依法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废、改、立、释”,不断完善学校高效规范运行的制度环境。通过法律途径处理争议问题取得重要进展,解决了学校图书馆外文代销店承包等长期困扰学校改革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获评“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九、条件建设和保障显著加强,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1.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成松江校区研究生公寓主体工程、工程训练中心改扩建项目、学生公寓浴室、延安路校区体育馆、影视表演艺术实验剧场等一批基建工程的建设与修缮。

2.优化校园布局。完成人文学院整体搬迁及两校区配套用房调整,完成校医院的改造、搬迁。重新编制延安路校区控详规划,明确校区空间资源功能定位与使用方案,制定《新华路3656号园区提升改造运营合作方案》。

3.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修订《东华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文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修订《东华大学房屋出租出借管理办法》,加强出租出借房产可行性论证。修订《东华大学教师公寓居住办法》,加强教师公寓管理。制订《东华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实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年度报告制度,加大仪器设备调拨、考核力度。

4.校企改革全面推开。完成44家校属企业改革摸底排查,制定17家僵尸企业强制清算注销方案,10家企业完成清算注销、脱钩剥离的报批报备,3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出版社事企分离改革持续推进。科技园向外拓展了嘉兴园区和长宁国际商务花园园区,获科技部、教育部三年绩效考核优秀。

5.财务管理进一步提升。制定了《东华大学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以制度和流程规范经济业务活动,有效抵御和防范财务风险。制定非学历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财务管理规定,进一步理顺学校与二级单位的办学收益分配比例。

十、管理创新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1.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制订《东华大学数据管理办法》,完成核心数据质量规则配置及数据质量报告,建设互联互通共享的全量数据中心和校级公共数据平台。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学校网络安全屏障,全年网络安全态势良好。完成信息化基础建设多项工程,“东华小助手”智能信息服务系统等项目建设,建成移动应用的智慧服务系统,开发“防疫上报”等应用与服务系统6个、视频会议系统2套。

2.教育技术服务支撑线上教学。建设“松江智慧教室”6间,保障了援疆授课等在线远程教学。建成以东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为集结联系点,采用“授课视频+课件+线上讨论答疑+在线作业”形式的“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3.后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厉行节俭,制止浪费”,优化供餐服务。制定《东华大学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落实落细垃圾分类工作。连续三年获评上海市花园单位。

4.加强“三馆一社两中心”专业化建设。图书馆持续推进专业化、特色化、智能化和文化建设,成立东华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加入“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联盟”,以专业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档案馆完善档案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提升安全性能。纺织服饰博物馆参加国际博物馆日、全国科普日等科普活动,举办线上科普及“上海时尚的历史与创新”等专题展览。出版社通过了“纺织服装研究出版中心”项目验收,并继续获批新一期专业学术出版社中心的立项,获国家、省部级出版基金项目6项,2项获评上海书籍设计双年展设计优秀奖。三大刊物入选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大幅提高。分析测试中心进一步完善大型仪器开放数字化网络平台,全部设备“24小时”对外开放,实现高效、公开、透明化网络管理。

5.对外联络取得新发展。不断完善校友组织网络,新成立服装学院校友会、计算机学院校友会和苏丹国际学生校友会。加强基金会建设,获评上海社会组织等级评估4A级。全年接受捐赠2590.95万元,较上一年增长228.5%;新增协议捐赠3925万元,较上一年增长558.6%

以上是学校2020年行政工作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与总结,2020年学校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以及上海市副市长陈群、陈通等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他们先后来校,对学校建设和发展成效给予肯定。当然,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努力与奋斗。在此,我谨代表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向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为东华大学事业发展无私奉献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虽然2020年学校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但对标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与不足,特别在人才、资源、体制、文化等短板瓶颈方面有待进一步突破。这些问题表现在:一是学校学科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要努力形成高峰”高原和战略新兴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要着力构建与学科布局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三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学校科研规模和水平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提高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瓶颈突破能力。五是资源筹集和配置需要进一步适应学校事业的发展。六是学校治理体系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七是改革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要不断增强规模、结构、效益、安全的系统发展。我们相信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破解同样需要树立发展的眼光,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以“钉钉子”的精神,在东华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予以解决。希望全校师生员工继续发扬“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精神,不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动学校全面、高质量发展。

2021年学校行政工作思考

2021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紧紧团结和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深刻认识我们面临的老问题、新矛盾与新挑战,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重点任务,全力谋划好“十四五”发展蓝图,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关于2021年的工作,学校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依法治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启动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构建以学科为统领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奋进东华”建设新实效迎接建党100周年、建校70周年和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2021年的工作要点,我们已经印发并进行了工作布置,我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再行强调:

1.统筹协同,推动高水平学科建设。学科是学校事业的“纲”,纲举目张。学科建设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统筹性、系统性、约束性、主体性地位,我们要抓住一流学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继续优化和完善学科建设体系:第一层次为优势提升学科,努力保持纺织学科国际一流,争取材料和设计学科冲击国内一流,进一步加大设计学科的整合和协同力度,以参与筹备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为契机,在促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提升设计学科自身的内涵。第二层次为高原培育学科,重点培育机械、控制、环境、化学、管理等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建设学科高原。第三层次为战略发展学科,对接国家重点领域,战略发展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学科;面向未来、构建学校一流学科生态,战略发展数学、物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语等学科。三个层级的学科建设需要机关部处和学院发挥协同作用,以目标、问题、结果为导向,以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布局新一轮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周期等工作为契机,找好突破点和抓手,加快系统性、分层次建设,实现学科建设体系的全面优化。

2.谋篇布局,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十四五”规划对学校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是指导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花大力气做好系统性谋篇布局的工作,在深刻认识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事关学校高水平办学的关键性、突破性指标,研判竞争格局,认清发展形势,在了解其他同类院校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做好学校及各专项规划,系统布局好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保障与支撑等内容,为学校未来事业发展做好思想和战略方面的准备。学校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将提交本次会议讨论。前不久,我们面向教师、干部和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意见征询,规划编制的过程也是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集智聚力的过程,希望各位代表能够积极建言献策,共谋学校发展大计,我们共同努力,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切实把美好蓝图转化为改革创新的行动部署。

3.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有什么样的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学科,所以,以学科为统领,为学科发展建强师资队伍,这是一个根本遵循。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一要抓好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抓出成效。二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抓住后疫情时代海外高层次人才回流的新机遇,抓好领军人才这个发展瓶颈,特别是强化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完善考核分配制度。三要做好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青年人才是东华的未来,要建立覆盖青年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培养体系。四要完善考核分配方式。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中孕育的新思维、新的评价导向,加强教师引进、职称评审和考核方面的改革力度,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4.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领会“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此,我们一要努力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弘扬优良学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要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建设好1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推动拔尖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发挥钱宝钧学院新兴专业孵化器、改革措施实验田、人才培养新标杆的作用。三要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质量。四要建立全流程的教材工作管理体系,培育国家和上海优秀教材。五要从稳就业、保民生“六稳六保”的高度,打造“尚实”就业育人体系,推进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六要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服务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5.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面向“十四五”,我国更加强调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我们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依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规模与质量,在去年科研经费4个亿基础上,今年争取5个亿,“十四五”时期争取每年净增1个亿,到“十四五”末达到10个亿的规模,实现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学校才可能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二要推动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进行重组,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的研究中心,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研究和部署,争取在纤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加快国家一流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领域内省部级实验室和研究平台的力量整合,争取进入国家队的行列,也为我校一流学科的发展夯实基础。三要切实推进军工体系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四要稳步推动人文社科发展,提升人文社科发展水平。

6.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一要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和对口支援工作,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的重大政治任务。二要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产学研项目对接,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高层次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机制。三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素与资源的有机融合与优化配置,形成“成果质量”与“成果转化”两手抓的工作体系。四要服务上海,特别要积极对接上海“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整合学校设计学科的力量,集聚校内资源,办好上海设计之都大会,服务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发展。

7.浓厚奋进文化氛围,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和核心要义,要高度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打造体现中华精神的重点文化品牌,丰富高水平发展的文化内涵、文化基础。为此,我们一要主动对接国家文化战略,继续挖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成果,实现基于传统工艺的设计转化。二要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围绕“十四五”开局、建党100周年、建校70周年以及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等重点工作,讲好奋进东华故事,提升东华的文化自信。三要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开发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庆文创和校园文创产品,推广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等等,不断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扩大学校的文化影响力。

8.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国际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努力在破解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方面抓住机遇,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提高教育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一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落实教育援非,呼应国家战略。二要持续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三要以更高标准,提升办学国际水平和层次,在教师双向交流、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面加大力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高学科国际声誉,支撑高水平大学发展。

9.强化治理,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管理,管理涉及学校依法办学、安全工作、条件建设、资源配置、财务支撑、公共服务、对外联络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我们一要谋划好“三定”工作的后半篇文章,按照学校发展需要,在全校编制总量控制前提下,合理调整人员结构,重点保障教师队伍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实施管理和技术支撑岗位人员减员增效,做好各机构内设机构和“十四五”期间各级干部职数、议事协调机构的编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治理层面的重要支撑。二要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研究制定《东华大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走深走实,努力谋划好改革重点任务。三要加强条件建设和保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四要严格预算安排与执行,健全财务管理的制度,提升财务的服务质量。五要加强对外联络,统筹各类社会参与要素,特别是要以70周年校庆为契机,联络校友、筹集资源,成立基金会投资委员会,强化资金运作能力。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2021年,学校大事要事多,改革发展的任务繁重,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与新要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总体要求,立足国内外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和学校发展基础,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突出改革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为早日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断奋勇向前,接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