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矢志一流,开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征程
——在东华大学第十一届教代会暨第十九届工代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2022年5月)
校长 俞建勇
(审议稿)
各位代表:
我受学校委托,向第十一届教代会暨第十九届工代会第三次会议作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校70周年的庆典之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汲取建党百年精神伟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70周年校庆为契机,全面总结,科学谋划,继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稳中有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回顾2021年学校行政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编制公布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各专项及部门规划,形成了1个整体规划、11个专项规划和40个二级单位规划有机衔接、纵横交错的规划体系,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规划的编制和宣讲过程成为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开拓奋进的过程。
二是全面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提高站位、统一领导、逐级压实责任,坚持安全与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科学精准制定疫情防控专项举措,确保70周年校庆、研究生招生考试等重大活动顺利开展。沉着应对突发事件,构建应急工作体系,保障物资供应。全校师生同心抗疫、共克时艰,从严从紧筑牢校园防控防线,确保校园安全有序。
三是成功举办70周年校庆。围绕“日月梭七秩、锦绣绘新篇”主题,举办了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特色高水平大学与制造强国发展论坛以及多场文化艺术展演等系列活动,全面回顾了建校70周年光辉历程,深入总结了办学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开启了运用好办学成果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校庆成功举办,凝结着广大师生的辛勤付出和智慧汗水,厚植了全球校友爱校荣校情怀,集聚了社会资源,提升了社会声誉,彰显了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初心使命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
四是“双一流”建设稳步提升。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圆满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在建设成效评价中,各项指标均获得第一档“显著”水平,并具备拟定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方案的资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建议名单,实现了学校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
五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4人,获批人数较上年实现翻番。其中,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5项,超过自2012年以来累计立项总数。
六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呈现新局面。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持续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之一。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600余项,其中: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创造了上海市高校在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迄今为止的最好成绩。
按照“十四五”发展方略和建设目标,学校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学科综合实力持续加强
1.学科建设体系不断优化。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并落实《2021-2025年重点建设学科总体方案》,继续推进三个层次的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多元多维度的绩效评价导向。完成上海高峰学科建设阶段总结和新一轮申报工作,纺织科学与工程I类高峰学科在上海市组织的阶段总结评价中再次获评优秀。
2.学位点建设获得新进展。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获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与化工博士专业学位点。开展第五轮学科评估与专业水平评估,学校成为工程专业学位华东区域协作组秘书处单位。自主设立人工智能、纺织产业与科学社会主义两个交叉学科博士授权点。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通过AMBA和BGA(金牌)联合认证,成为上海第一个联合认证的商学院。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筑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
1.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深化。强化政治引领,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教师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和教育宣传载体,开展国情教育研修,擦亮“崇德讲堂”教师思政和师德建设品牌,深化“三全+”师道文化体系构建。落实师德考核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
2.队伍规模和结构持续优化。专任教师达到1466人,博士比例75%,高级职称比例达66%。围绕学科战略布局,坚持“人岗相适”原则,选拔录用的新进教师中,重点学科占比60%,高级职称占比34%。
3.多维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改革分类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机制,强化教师多元化指标发展体系。试点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畅通人才发展通道。修订准聘制教师考核标准,建立优胜劣汰的准入退出机制。优化群体年终考核方案,坚持分类、多元、多主体评价相结合,完善考核程序,提升考核实效。
4.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理顺薪酬体系,发挥绩效薪酬激励作用,优化年终奖励绩效核拨办法。强化岗位责任,注重工作实绩,建立向重点岗位、优秀人才和优秀团队倾斜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进一步细化津补贴管理。
三、深化一流育人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加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建设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教育部思政教学名师2人。深化学校综合体育改革,开设研究生体育必修课,在全国率先实现研究生体育教育全覆盖;获国家级体育赛事金牌6块、银牌5块。持续推动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美育实践基地建设,获各类艺术奖14项,合唱团获香港2021世界合唱节云上展演金奖。制订《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提升学生劳动实践动手能力。
2.一流本科建设不断深化。加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推进专业认证,获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个、上海市一流课程15项、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立项23项。实施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工程,打好拔尖人才培养的“组合拳”。建设好钱宝钧学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探索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培养交叉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实施科教协同育人,深化双创教育改革,获批上海市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37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6项,获批数量位列上海第一;TI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上海市赛区获奖数量位列上海市第一,获10项市级一等奖,其中8项推荐国家级。
3.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深化。深入实施《东华大学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深化科教与产教融合,承办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调整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学制2年为3年,启动3年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生管理类公共课程改革。贯彻落实“破五唯”,改革研究生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与招生上岗资格审核评价标准。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连续第6年100%通过,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连续5年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
4.教材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强教材建设规划,优化选用流程,“马工程”教材应选尽选;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1项、先进个人1项、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6项。
5.招生就业质量全面提升。深入推进本科招生人才选拔工作,构建多元录取机制;推进“147”优秀生源基地建设,本科生源质量显著提升。实施硕士招生“优才计划”,首次试点“科研项目博士研究生专项计划”,推免和报考研究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全日制一志愿录取率100%。学生总体就业率为96.51%,困难学生就业率97.55%,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100%,在上海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实施国际组织实习计划,12名学生获得国际组织实习录用函,实现学校“零”突破。“灯塔”职业咨询工作室入选全国首批20个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
6.继续教育稳步推进。开展网络教育试点总结性评估,加强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规范有序开展。继续教育学历招生稳步增长,全年录取新生4000余人,在校生较去年增长19.6%。
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成果量质齐升
1.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上海市现代纺织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一带一路”纺织智能制造与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获批立项建设。上海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获新一轮建设期支持。开展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筹建纺织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3.人文社科繁荣发展。人文社科省部级及以上项目立项57项,较去年增长18.8%,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13项,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增长160%,其中重点项目2项,实现“零”突破。加强智库建设,提升决策咨询能力,2篇专报获正国级批示。获上海市文创项目3项,全国首个汉服版权服务平台—上海汉服版权中心揭牌成立。
4.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申请专利583项,其中发明专利531项;专利授权1032项,其中发明专利927项,专利授权数较往年大幅增长。专利转让、许可合同46项,成果转化进校经费2918万元,较去年增长256%。新设立“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完成科技成果作价投资项目1项,作价入股金额512万元。
五、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扎实推进。巩固盐津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助力盐津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通过建立“盐津乡村振兴产品研发基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搭建职业教育平台、举办产业营销对接会等举措,超额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引入校外资金较上年提升50%。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持续做好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等支援工作。积极参与教育部“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选派首批退休教师援助喀什大学、塔里木大学任教。稳步推进援建阿拉尔大学城(教育园区)工作。
2.产学研合作格局进一步扩大。积极参与面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布局产业经济建设,深化校地、校企全面合作,与上海石化、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际华集团、安踏、波司登、太平鸟服饰等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基地15个。
3.精准服务上海城市发展。学生志愿者服务第四届进博会、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实践育人走深走实。主办2021上海设计周“设计点亮美好生活”分论坛,参与上海时装周活动,获“2021中国时尚盛典”时尚机构年度成就。
六、扩大学校文化影响力,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1.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承担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实施服饰文化复兴,践行艺术设计服务乡村振兴。
2.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以70周年校庆为契机,开辟校庆宣传专栏,出版校庆画册,改版校园网主页,拍摄校庆形象片等,全方位展现“奋进东华”风采。编制并实施“十四五”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规划。通过树立张謇塑像,新建文绮书店,推出《衣尚东华》原创时尚情景创意秀演,开展“东华时光档案”三期项目建设等举措,系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赓续东华文脉。
3.持续打造文化影响力。历时15年编纂的《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中英文版全10册)正式发布。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格局,新媒体、主流媒体宣传成效显著,社会媒体报道持续增加,学校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七、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1.办学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共同筹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上海中英艺术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14份。举办“第十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14场。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2021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3项。获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15项。
2.“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推进。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科技和人文交流。继续承办“一带一路”国家纺织产能国际合作高级研修班。举办第七届中非纺织服装国际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论坛。获批埃及中国大学合作申请“旅游特色”团组项目。顺利开展孔院转隶后相关工作,肯尼亚“纺织服装特色”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获批立项。
八、不断优化内部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
1.依法治校大力推进。制定《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法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落细指标任务,压实责任,建设依法治校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学校制度“立、改、废、释”。基本完成《东华大学章程》修订。
2.学术治理进一步规范。进一步规范校内学术组织运行,保障学术权力,修订完成《学院教授委员会实施办法(试行)》。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维护学术规范。
3.机构编制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巩固办学治校的组织基础,规范学校机构设置、职能、编制和领导职数配备等,做好“三定”工作后半篇文章。深化后勤体制改革,成立后勤服务中心。筹建“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4.内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以制度和流程规范重点领域内控建设,保证内部控制充分高效运行。加强内控评价,实施合同和采购项目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注重评价成果的运用,针对性改进管理工作。
5.审计监督着力推进。契合审计工作发展要求,加强审计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原书记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后续整改落实,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审计监督工作,完成重点领域、基建工程、领导干部等各类审计399项。
九、加强资源保障和条件建设,为学校事业保驾护航
1.财务管理进一步优化。加强预算管理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进一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制定《东华大学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东华大学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办法》,硬化预算和绩效“双约束”。落实国家对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修订完成《东华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创新财务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升级财务预约报销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实现系统对接和数据互通互联。
2.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完成延安路校区中心大楼、第三教学楼、一食堂、松江校区体育馆、图文信息中心、师生活动中心等一批基建工程的建设与修缮。松江校区校史馆、科技馆完成整体改造。
3.资产管理不断强化。持续推进科研用房有偿使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引入社会资源,启动新华路校区整体提升改建。取得延安路校区尚创汇、第八宿舍等不动产权证,资产确权率居部属高校前列。进一步规范出租出借房产管理,进行全流程监管。
4.采招服务进一步便利化。坚持提质增效与风险防范,优化采招服务方式,以一键式信息化采购服务便利师生;加强危险化学品采购管理;高效完成基建工程、仪器设备等的招标和集中采购。
5.校企改革进一步推进。完成学校44家所属企业体制改革任务,共清理关闭企业20家,脱钩剥离企业13家,保留管理企业11家,通过教育部专项验收。国家大学科技园完成运营主体公司变更,完善物理空间校外拓展、资本筹集、企业招商、孵化服务和运营管理等基础建设。改革校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上缴学校2020年前未分配利润2100万元。优化校办企业体制改革,承担学校事业编制人员用人成本。
6.对外联络开拓新局面。着力推动校友组织发展,全年新增二级校友组织7个,二级校友组织达123个,实现二级学院校友会全覆盖。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构建以校董会、基金会、校友会为核心力量的筹资体系,基金会新增协议捐赠达1.84亿元,创历史新高。
7.校园安全进一步加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校园安全。把好网络安全政治关,学校网络安全整体平稳。加强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消防信息化纳入安防综合平台管理系统。建立四级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和三级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完善安全检查标准,规范安全检查台账,实施实验室安全隐患、安全事件分级分类通报或追责制度,实验室平均隐患数较去年下降24.87%。规范处理危险化学品废弃物,动态评估储存量,降低安全隐患。
十、强化服务支撑,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1.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完成教育部修购专项“信息化基础建设升级改造(二期)”项目8个,确保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完成校级公共数据平台87个业务系统的集成交换,打破了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校级主要数据的互通。升级更新防疫应用,为防疫保障提供信息化服务。完善企业微信平台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移动办公模式。
2.教育技术服务支撑线上教学。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新形态,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变革。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强智慧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动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推进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
3.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进步明显。大型仪器设备资源配置从规模数量增长向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学校在科技部公布的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排名中,较上次提高153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首家对接上海市公共研发平台的高校。
4.后勤服务提质增效。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稳价保质,厉行节俭,东华食府荣获“2021年第三届全国团餐大赛”金奖。做好动力安全保障和节能减排工作。两校区垃圾分类考核优级。建设智慧后勤信息化平台,推进精细化管理。
5.“三馆两中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图书馆强化文献资源信息服务优势,科技查新站入住G60科创走廊科创云2.0服务平台。档案馆深入推进档案基础资源建设,《东华大学志》经13年编纂正式出版。纺织服饰博物馆发挥专题性场馆和科普基地作用,主办“中华纺织服饰非遗的历史与创新”展览系列活动,彰显非遗的历史之源。期刊中心注重提升学报影响力,学报(自然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总览》,获评“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分析测试中心获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NTC)培训基地与考核基地资质,成为上海第二家取得资质的高校。
6.为民服务落细落实。回应师生关切,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校院两级党组织推出“6+6”和“40+41”重点发展和重点民生项目,4个项目入选上海市教卫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示范项目,解决了涵盖青年教师成长帮扶、师生饮水工程、智慧校园等“急难愁盼”问题400余个。积极推进信息系统“一网通办”建设;通过系统改造,方便师生在校外访问教务、选课、图书、财务等校内资源。推动“一站式”服务在线平台建设,实现补充医疗保险、助学贷款快速办理,超1万学生人次受益。建立多途径周转住房体系,解决新进教师住房难问题。落实37名教职工子女入学、入园。落实校园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安装等惠民便民工程。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学校在砥砺中奋进,在压力下前行,学校奋进征程中各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广大师生员工的努力与奋斗。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工作在各个岗位上为东华大学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学科建设统领地位彰显不够,合力推进学科建设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峰”“高原”与战略新兴学科协调发展新格局有待深入推进。二是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师资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特别要着力构建与学科布局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三是人才培养结构和水平需要着力优化与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四是科研规模和质量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还存在差距,原始创新、关键技术攻关以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资源筹集和配置需要进一步适应学校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绩效导向和杠杆作用。六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特别是人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激发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干事创业活力。七是学校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力度整体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比学赶超、对标争先的精气神不足。我们要正视这些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强化战略思维、全局视野和系统观念,以攻坚克难、时不我待的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不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实现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2022年学校行政工作思考
2022年,新学期伊始,我们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仗硬仗。3月以来,学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落细落实各项防疫举措,切实守牢校园疫情防控坚实防线,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2022年是政治大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学校也将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十四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将全面深入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2022年学校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以学科建设为统领的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征程。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1.党建引领,把牢政治方向,统筹推进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一要制定实施《关于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施方案》,抓好学习宣传。二要认真抓好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坚持问题导向,做好教师思政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检查和选人用人专项检查整改。三要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好规划实施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建立健全规划任务指标动态调整等落实机制。四要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细化制定学校贯彻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工作清单。五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学校事业改革发展,落实落细各项防控举措,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2.优化布局,坚持学科统领,建设高水平学科体系。一要完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和学科建设方案。二要发挥学院学科建设的主体地位,继续推进优势提升学科、高原培育学科、战略发展学科三个层次18个重点建设学科建设。三要推进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高峰学科新一轮建设,争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增设为上海高峰学科。四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五要做好学位点优化与调整,提前谋划新一轮博士学位点建设,及时做好相应学位点对应调整申报增列工作。
3.师德为先,推进人才强校,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要加强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崇德讲堂”品牌效应,选树优秀教师,弘扬高尚师德。二要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三要继续推进引育并举,突出“高、精、尖、缺”,实施多元化引才计划,加强对优秀中青年人才的综合性支持。四要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分类评价,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推进准入和退出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4.育人为本,深化“三全”育人,加快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一要深入推进“五育并举”,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二要深化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工作,推进“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和钱宝钧学院建设,开展工程认证及新文科专业认证,培育国家级、市级一流课程。三要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申报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实施研究生指导教师评聘分离,健全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节机制,深化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四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坚持“凡选必审、凡编必审”原则,严把教材政治关、学术关和质量关,坚持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全覆盖。五要推进高质量就业创业,以“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推动线上就业服务转型升级,拓展高质量就业渠道。
5.科研为要,加强科研组织,促进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一要加强科研战略规划,对接国家、地方和行业重大需求,创新科研机制体制改革。二要力争科研规模与质量再上新台阶,大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重大项目承接能力,争取2022年进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6亿元。三要大力推进科研基地平台建设,继续建设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纺织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一批通用性或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四要切实推进JG体系建设,加强军民融合组织管理,完成装备承制取证工作。五要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进“东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智库和基地建设。
6.深化服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一要严格落实党中央“四个不摘”要求,夯实多方协同帮扶盐津长效机制,拓展和深化教育帮扶、产业振兴。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高校以及援建阿拉尔大学城(教育园区)。二要组织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攻关创新,促成一批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三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素与资源的有机融合与优化配置,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质量与转化运营能力。
7.传承文脉,厚植校园文化内涵,凝聚奋进正能量。一要坚持文化自信,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工作。二要积极参与上海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建设,促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要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四要推进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培育建设,深入挖掘学校办学历史和内涵。五要大力营造奋进文化氛围,以召开党代会为契机,讲好东华奋进故事。
8.开放办学,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一要做实做强“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推动科技成果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化辐射。二要深化孔子学院转隶后特色内涵建设,拓展“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三要推进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合作,筹建上海国际艺术大学。四要在疫情防控条件下,继续推进与世界知名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创新学生培养国际合作模式。五要开展高质量引智以及线上、线下教师培训项目,推进教师双向交流。
9.改革创新,强化条件支撑,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一要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有序推进院系设置、机构调整等重大改革,完善机构编制的规范化和动态评估调整机制。二要加强法治化建设,完成《东华大学章程》修订,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三要加强财务、资产、校办企业管理,完善内控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四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大局,加强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实验室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宿舍、建筑工程等重点区域安全管理,为学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各位代表,今年是农历虎年,寓意勇气、力量和拼搏,伴随“十四五”规划的全面实施,我们开启了东华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又一个新征程。“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让我们发扬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分秒必争的奋进精神,以更昂扬的斗志、更顽强的作风、更务实的举措,把我们擘画的“十四五”蓝图变成东华新时代的“路线图”“时间表”,继续铆足干劲,共同书写奋进东华的新篇章,为早日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