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第十一届教代会暨第十九届工代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索取号:G0070103003-2023-0008发布时间:2023-05-22浏览次数:563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团结奋斗

——在东华大学第十一届教代会暨第十九届工代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2023年4月23日)

校长  俞建勇

(审议稿)

 

各位代表:

我受学校委托,向第十一届教代会暨第十九届工代会第四次会议作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2022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遵循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加快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扎实推进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统领的高质量发展。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守正创新,众志成城,各项工作稳中有进。

回顾2022年学校行政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纵深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见行见效。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在攻坚克难中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对照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目标任务,开展年度发展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加强规划实施进展跟踪监测。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动态调整目标设定。夯实各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是同心抗疫守护师生健康安全,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面对疫情大考,全校上下万众一心,及时应对疫情突发情况,强化应急处置;科学精准制定疫情防控专项举措,落细落实各项措施;创新优化学生管理服务流程,筑牢学生抗疫防线;建设临时隔离点、核酸检测亭等关键防疫设施,建成PCR核酸检测实验室,服务于师生及松江区高校等单位核酸检测需求;全方位做好防疫物资及生活必需品供应,着力后勤服务支撑;有效稳定教学秩序,实现线下顺滑切换;确保研究生招生复试、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顺利开展,圆满完成“史上最难组织”的2023年考研工作。

三是学科统领展现新格局,“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纺织科学与工程以全优成绩入选“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显示,学校学科专业整体水平实现跨越提升。

四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首次召开校人才工作会议,厘清学校人才队伍发展思路,系统谋划、推动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1个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新增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到29个,占招生专业数52.7%,实现学院全覆盖。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11项。

学校按照十四五发展的既定方略,统筹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坚持学科建设统领,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

1.全面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完善纺织和材料两个“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推动学科内涵整体提升,学科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

2.学科建设体系实现新跨越。继续推进三个层次18个重点学科建设,发挥学院学科建设主体地位,深化学科绩效评价。深入实施学科交叉计划,前瞻性布局学科交叉方向和领域,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

3.学位点建设取得新成效。根据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加强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艺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6个学位点的对应调整与内涵建设;增列人工智能、纺织产业与科学社会主义2个交叉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展学位点预评估,布局新一轮学位点增列申报。

二、强化人才强校战略,建设师资队伍新高地

1.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加强。选树优秀教师,做深品牌实效,深化“崇德讲堂”建设,获评首批新时代上海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典型工作案例。坚持德法并举,执行“校、院、教师党支部”三级教师思政和师德表现考察把关制度。

2.师资队伍持续扩容提质。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大人才延揽和引育力度,建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新进教师56人,副高及以上职称占41.1%

3.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持续优化。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探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竞争性申报。完成新一轮准聘制教师聘期考核标准修订工作,推进优胜劣汰的准入退出机制。优化年终考核办法,突出年度工作实绩,以考核促提升。

4.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优化年终绩效核拨办法,进一步提高绩效激励占比,发挥绩效薪酬激励作用。完成二级单位津补贴发放自查自纠工作,进一步严格规范津补贴发放管理。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育人质量新提升

1.“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思想政治引领计划”,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8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5人。扎实推进“三进”工作,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立项建设体育精品课程2门、体育名师工作室2项;获国际级体育赛事金牌3块,国家级体育赛事金牌16块,其中,我校高水平女足在“2022年中国足球协会女子职业足球甲级联赛”常规赛阶段排名第二。不断提升艺术教育水平,立项建设美育精品课程22门、美育名师工作室3项。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立项建设劳动教育课程8门、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4项,劳动教育落实率100%

2.一流本科建设持续提升。实施本科教育育人质量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5个专业完成专业认证自评。构建“赛教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获批国家级、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375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700余项,其中,国际级40项、国家级270项,包括美国数模竞赛特等奖提名奖7项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3.研究生教育改革纵深推进。落实“导师育人提升工程”,完善导师“国家-上海市-学校-学院”四级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创建工程类研究生管理课程,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连续第7100%通过,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连续第6年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

4.教材建设稳步加强。持续加强教材建设“谋、编、选、审、评、督”全过程管理。“马工程”教材应用尽用,实现本科课程覆盖率、使用率双100%。推进东华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培育一流教材5项、重点教材培育项目31项。

5.招生就业创业再创佳绩。稳步推进147”本科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建立优秀生源基地79家。首次实施“优才计划”录取推免生,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学生总体就业率为95.16%,困难学生就业率97.22%,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96.43%,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在上海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35名学生获批国际组织实习录用,实现质量数量双“突破”。东华大学大学生创业基金规模由1200万元增资至1500万元尚创汇•众创空间获评上海市A级示范孵化基地。

6.继续教育转型提质有序发展。规范成人高等学校全国统考招生管理。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共计开设课程356门。开设高起本专业3个,专升本专业12个。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现科技工作新作为

1.科研成果转化持续推进。专利转让、许可合同36项,成果转化进校经费2315万元,千万元以上高价值专利转让1件。完成知识产权贯标认证,获评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2.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纺织工业人工智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评估获评优秀,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绩效评价良好,“一带一路”先进纤维与低维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绩效评价,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纺织行业重点实验室完成定期评估。

4.人文社科研究深入推进。人文社科省部级及以上项目立项4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获上海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加强智库建设,提升决策咨询能力,1篇专报获中央主要领导批示,1项决策咨询成果获“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优秀议案建议案例”。出版8个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图书。

五、聚焦校地校企合作,拓宽社会服务新局面

1.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和对口支援。发挥学校科研、人才等优势,携手推动盐津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挂牌成立“东华大学帮扶盐津乡村振兴专家工作站”,获评教育部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培育项目2项。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等相关工作。持续推进阿拉尔大学城(教育园区)建设工作。

2.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产业经济建设,组织开展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产学研项目对接活动,促成一批聚焦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纤维智能穿戴、印染废水治理等细分领域的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新建校企联合研发基地16个。

3.主动融入上海城市发展。承办上海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世界城市日人民城市主题论坛、上海城市环境高质量建设论坛等活动,为上海城市建设增添“东华”元素。学生志愿者服务第五届进博会,不断深化实践育人成效。

六、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展现文明校园新风貌

1.服务国家文化发展需求。继续承担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举办第九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研修班。申报“双一流”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举办港澳台青年非遗研习营。

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首获创建全国文明校园评选资格。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大师剧《钱宝钧》线上展演逾1万人次观演,承继东华精神,赓续东华文脉。获批校园文化工作室项目3项、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品牌项目3项。

七、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开启国际合作新篇章

1.合作办学纵深发展。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合作筹建上海中英艺术大学(暂用名),双方正式签署合作意向备忘录。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合作筹建东华加艺上海国际艺术学院(暂用名),完成相关专业课程匹配。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建“东华大学-WWF可持续时尚中心”。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等续签及新签合作协议14份。举办“第十届先进玻璃国际会议”等国际会议7场。获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9项、外国青年人才计划1项、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2

2.“一带一路”持续拓展。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环境署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进一步扩大世界纺织大学联盟成员院校范围。召开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年会、“一带一路”智库建设研讨会,获批“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1。深化教育援非,完善孔子学院制度建设,莫伊大学法学院首设汉语课程。举办首届中非文创艺术联合创作大赛,向中肯建交60周年献礼。

八、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校新能级

1.依法治校深化落实。以整改落实教育部党组巡视反馈意见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学校制度“立、改、废、释”,新制定制度51件,修改78件,废止94件。对105个议事协调机构进行清理,保留了79个、调整了26个,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2.机构编制统筹推进。进一步规范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深入梳理机构职能,着力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成立“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设立“后勤服务中心”“留学生办公室”,进一步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建设。

3.学术治理严格规范。进一步规范校内学术组织运行,保障学术权力,完成《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加强学风建设,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维护学术规范。

4.内控体系深入健全。强化风险意识,以制度和流程规范内控建设。构建风险防控体系,有效规避风险。加强内控评价和风险评估,注重评价成果的运用,针对性改进管理工作。

5.审计监督提质增效。严格落实审计报告三级复核机制、完善分类管理机制提升审计质量;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提醒机制和落实审计整改机制,强化审计结果应用。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上线,提升审计效率。认真做好原书记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整改跟踪,坚持问题清零。深入开展财务审计、基建(修缮)审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各类审计307项。

九、加强管理与资源保障,支撑学校事业新发展

1.财务管理全面提升。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落实“预算编制环节突出绩效导向、预算执行环节加强绩效监控、决算环节全面开展绩效评价”等举措,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升。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业财融合”,强化财务管理向数字化转型。开展公务接待专项治理、津补贴发放自查自纠整改。规范教育收费,以票控收,实现“立项-收费-开票”全过程管理。落实教育领域扩大投资专项工作。

2.资产管理不断优化。加强对图书、专利、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监管。开展专项资产盘点,做到账实相符。资产确权工作取得新进展,延安路校区第十、十一、十二宿舍取得不动产权证,确权资产居在沪部属高校前列。继续推进科研用房有偿使用,持续完善房产资源的调配机制。

3.基础建设持续推进。全面启动现代纺织创新大楼建设项目。新建学生公寓项目按期获得规划许可证。完成松江校区综合实验楼、松江图书馆、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屋顶排风等修缮与改造。

4.采招服务升级规范。保障防疫物资采购供应,推出“化学品采购平台2.0版”,优化升级实验物资采购与服务管理平台,做好教育领域扩大投资专项采购以及采购招标领域的合规监管。

5.校企改革继续深化。推进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及“回头看”整改工作,完成工商注销“僵尸企业”10家,完成无偿划转企业、注销企业2家。提升科技园体系孵化服务功能,服务双创人才培养,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出版社加快融合转型,提高新媒体运营转化率,在教育部社会效益考核中首次获评优秀。

6.对外联络稳步拓展。接受社会抗疫爱心捐赠2563万元。基金会净资产首度跻身上海总资产过亿基金会榜单。明园教育基金成功入选中国高校基金会优秀公益项目案例。中基透明指数FTI连续两年满分,共同位列全国非公募基金会第一名。

7.校园安全强化完善。压紧压实安全责任,妥善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加强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风险研判、防范和应对,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等网络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学校网络安全整体平稳。建设延安路校区综合安防平台一期,实现两个校区校园安防系统全面整合与统一管理,提升综合防范能力。不断完善消防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特种设备突发事故应急演练,实验室安全工作稳步推进。

十、强化公共服务效能,推动管理服务水平新提升

1.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扩容校园网出口带宽,提升网络通信质量。建成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宿舍网到校园网融合项目,制定5G 专网方案,保障网络跨校认证。完成公共数据平台三期建设,提供全面、高效、精准的数据服务支撑。为学校疫情防控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持和保障。

2.教育技术服务与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建设智慧教学环境,升级改造多媒体教室120间,加强智慧录播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培训,助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3.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持续优化。优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建立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储备库,执行资源配置分级论证,实施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开放共享在线承诺准入,精准定位仪器设备资源配置执行情况。

4.后勤服务能级提升。全力保障校园疫情封控期间食材供应;深入挖潜,提升日常供餐能力;落实防控物资储备和管理;做好公共区域的专业消杀,保障宿舍和学生安全;提升两校区快递服务的智能化、规范化、便捷化;完善后勤服务质量监管和评估体系;完成“绿色学校创建”,整体评分优秀。

5.“三馆两中心”建设加速发展。图书馆获批国家和上海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第四批国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和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档案馆优化档案收集范围,深入推进档案基础资源建设,高效保障疫情期间档案利用服务。纺织服饰博物馆发挥专题性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加快推进馆藏数字化,建设虚拟博物馆。期刊中心注重重点特色品牌栏目、融媒体平台建设,学报(自然科学版)获评“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产业用纺织品》影响力指数持续提升。分析测试中心规范执行国家认证实验室CMA管理要求,逐步改善硬件条件,提升服务效能。

 

2022年,面对大上海保卫战疫情防控前所未有的压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殊为不易,广大师生员工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奋斗,以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学校安全稳定和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在此,我代表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工作在各个岗位上为东华大学事业发展辛勤耕耘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各项事业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一是高水平学科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峰”“高原”与新兴战略学科协调发展新格局有待深入推进。二是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构建与学科布局相匹配的人才引进、培养、考核、聘任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三是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提质培优,教育教学改革仍需不断深化。四是科学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原始创新、关键突破以及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融入上海发展能力有待加强。五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校院两级管理亟待深化。

 

2023年学校行政工作思考

各位代表,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刻认识我们面临的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加快推进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各项重点任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2023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巩固深化巡视整改成果成效,加快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扎实推进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统领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奋力开创“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23年工作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党建引领,为推进改革发展凝聚强大动能。一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二要精心筹备召开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高位谋划新时代新征程学校的改革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三要构建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大党建”工作格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四要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五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2.聚焦学科特色,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一要加快推进国家“双一流”建设,适时开展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二要全面推进上海高峰学科建设,实施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高峰学科新一轮建设。三要持续优化学科建设体系,推进三个层次重点学科建设,开展在建重点学科年度绩效评价。四要布局若干学科交叉方向和前沿领域,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五要优化学校学位授权点整体布局,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做好新增博士授权点申报工作。

3.激发人才活力,构筑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一要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持续推进“崇德讲堂”等活动品牌建设。二要健全完善校院两级人才工作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三要按照“人岗相适”原则,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四要支撑优秀中青年人才成长,深入落实“励志计划”,加强准聘制教师聘期考核力度,建强博士后科研人员队伍。五要完善人事体制机制改革,以激发活力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

4.坚守育人初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要强化“五育并举”,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二要加快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建设“金专”、上好“金课”、锻造“金师”,提高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三要统筹推动新时代研究生综合改革,全面优化研究生质量管理系统。四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做好教材选用审查。五要推进高质量招生就业工作,继续推进本科生源质量提升工程,稳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深化就创育人工程,推动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

5.完善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一要提升科研规模与质量,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提高重大项目承接能力,力争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有新突破。二要着力推进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开展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三要切实加强军工体系建设,根据国家战略特需和国防军工需求,加强与国防军工部门、企业的对接和组织管理。四要提升人文社科学术影响力,开展战略性、前瞻性课题预研究,加强智库建设。

6.对接需求导向,提升服务社会的贡献度。一要继续做好乡村振兴和对口支援,深入推进与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合作交流,有序推进东华大学阿拉尔研究院建设。二要服务上海城市发展,加强资源和产业对接,深化服务松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建设。三要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项目对接,进行有组织、高水平攻关创新。四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强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

7.注重文化引领,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一要做好文化传承,挖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成果,推进基于传统工艺的设计转化。二要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办学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一批大师剧系列文创产品,推动形成“大文化”建设格局。三要提升奋进文化影响力,建立健全校内外大宣传联动机制,凝聚“比学赶超”精气神。

8.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一要加快筹建上海中英艺术大学,继续细化、完善建设方案,签署中英双方合作办学协议。二要进一步做实做强“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做好科技成果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化辐射。三要深化教育援非和人文交流,继续拓展“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内容。四要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9.强化管理效能,提升办学保障服务能力。一要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内部治理,进一步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二要加强财务、资产管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后勤服务能级。三要主动融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四要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校友组织建设,多措并举加大筹资力度。

 

各位代表,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团结奋进的新号角,我们已经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承载着新的使命和任务,我们深知,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绝不会一蹴而就,但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相信,有了全体东华人的坚定信念和执着努力,我们就有信心实现“十四五”的发展目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引向深入,心怀“国之大者”,以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为契机,加快构建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统领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培养一流人才方阵的使命担当,为早日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