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开幕,本届工博会的主题是“碳循新工业、数聚新经济”,作为阔别三年再度回归的“科技盛宴”,规模之大、能级之高、新展品之多创工博会历史之最,吸引了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家企业参展。东华大学携18项科技成果亮相工博会,项目涵盖航空航天、环保民生、数字智能等多个领域。工博会开幕首日,东华大学展区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
东华大学参展工博会的18个项目
“高瞻远瞩”
东华科研打出“航天组合牌”
(陆地探测四号01星大型环状可展开网面天线)
如何让卫星既看得广、看得细,又看得快、看得清?卫星天线发挥重要作用。此次工博会上,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陈南梁团队的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反射面金属网材料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推介并展出,展会现场引起众人关注。团队骨干教师蒋金华介绍,为了让卫星天线兼具“轻”“大”“强”这三种看似不可兼容的特性,此次团队直接采用极细金属钼单丝进行编织,摒弃传统网状经编织物编织思维定式,创新研发了“微张力”经编网状织物编织新技术,既降低材料重量又增加反射面面积。团队表示,十几年来,更轻、更大、更强的卫星天线金属网不断升级,已装备在“北斗”“鹊桥”等几十颗卫星上。
(全复材机体结构工业级六旋翼无人机)
展位上一台“六爪”“小黑”无人机吸引了观众眼球。为了让无人机兼具高续航里程、高安全性、轻量化等特性,东华大学民航复材中心岳广全将“碳纤维复合材料一体成型制造工艺”应用到无人机机身壳体制造上,开发出全复材机体结构工业级六旋翼无人机,有效降低了机体重量,提升了续航里程。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该机体结构可模块式定制,使得这款无人机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热塑性航空复合材料是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民航复材中心朱姝团队致力于“全国产热塑复材的高效低成本全流程制造”,成功构建连续碳纤维增强PPS、PEEK等航空级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攻克了航空热塑复材纤维-树脂界面弱、基体强韧矛盾、焊接温控难等难题,开创了热塑性复合材料在航空、医疗等领域大规模应用的高效成型新技术路线。
机械学院李蓓智团队的项目“航天高性能关键件形性协同控制的加工技术与装备”瞄准柔性太阳电池翼展开机构特型螺母、空间对接机构对接环、整体式双平衡环挠性接头等航天关键件,开展考虑表面完整性的形性协同控制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攻克了基础工艺、核心工艺装备、高精度机床,以及加工测量一体化技术,为空间站核心舱、运载火箭等重大装备性能与寿命的跨越式提升,提供了可靠技术与装备。其中,纳米级精度竖直静压滑台运动精准控制、单晶硅等透镜面形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成果已用于航天八、九、七院。
计算机学院方志军团队针对飞机在役运行损伤检测需求,研发了基于无人系统多传感器融合自主定位导航技术,小样本细粒度的损伤检测技术,实现了国产民机的智能绕机检测,大幅度提升了飞机智能运维的效率,为飞机无损检测提供了重要的试验验证和应用平台。
逐“绿”而行
以技术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畜禽粪污快速腐熟技术)
针对传统发酵废渣处理方法存在的周期长、成本高、能耗高三大关键瓶颈问题,东华大学环境学院蔡冬清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变废为宝”的新理念。该团队经过数千次失败和数十次不眠之夜,利用几种天然矿物材料作为基础原料,经过辐照处理、结构设计和物化改性,终于研发出“魔法药剂”—一小时纳米快速腐熟剂。该技术可快速将畜禽粪污中有机大分子转化为黄腐酸、氨基酸等小分子,1分钟除臭,10分钟温度升至80-90摄氏度,1小时完成腐熟。未来,项目有望将有机肥生产工艺从“慢臭粗”的生物堆肥引向“快好细”,促进有机肥产业集约化、智能化、装备化和绿色化。
(掺杂型石墨化介孔碳材料相关研究)
环境学院乔锦丽团队长期致力于氢能领域的相关研究,在掺杂型石墨化介孔碳材料的设计方面,突破了掺杂型介孔碳材料高比表面积、孔结构可调以及高石墨化关键指标,可有效抑制磺酸中毒,性能提升50%以上。此外,针对碱水制氢领域中高导电性、低氢渗透性的多孔隔膜开发这个关键难题,团队采用独特的磺酸化手段以及表面功能层绿色构筑技术,开发出了具有超低面电阻、高阻气性及稳定性(抗脱粉)的复合隔膜,同等条件下节能10%以上,有效降低电解槽电力成本。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氢能相关多个领域,能有效突破我国在“制氢”“用氢”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降低使用成本,对于推进我国氢能技术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首条高品质熔体直纺PBT聚酯纤维生产线)
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热度持续高涨,以舒适软弹特性著称的PBT聚酯纤维面料,被运动休闲品牌广泛采用。世界首条高品质熔体直纺PBT聚酯纤维生产线正在生产车间里“快马加鞭”地不间断生产,这背后的技术支撑便来自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华平科研团队。相比较于PET纤维,PBT纤维具有更好的舒适性,不仅手感柔软,而且弹性较好,特别适用于制作游泳衣、连袜裤、训练服、体操服等高弹性纺织品,是目前国际市场流行的高端纺织面料。熔体直纺工艺,相对切片纺工艺综合能耗下降了45%,POY纤维条干不匀率由1.2%下降到0.7%,并通过在线添加技术,开发了无染、消光、抗紫外等PBT改性纤维系列产品,既满足消费需求又绿色低碳,成为市场上弹性纤维的有力竞争者。
乘“数”而上
抢占“智慧”科技新赛道
(智慧城市消防AI监控预警平台)
展会上一台能对城市火灾进行监控报警、动态分析、可视化呈现的“智慧城市消防AI监控预警平台”隆重亮相。东华大学信息学院官洪运告诉记者,该系统通过物联网信息传感与通讯等技术有机连接,利用AI及大数据进行火灾研判,便可实现消防监管部门对场所的监控管理。智能消防可视化系统将在厂房仓库、体育馆、会展中心;地铁、公路隧道、机场;森林、牧场等大型仓储和户外场所一展身手,并能够有效弥补感温、感烟传统探测器在高大空间或户外监测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3D扫描建模、全息影像、AR/VR等技术把数字文物展品、历史资料信息搬到“线上”,搬进“元宇宙”……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展示学研究中心依托数字展示提供了“上海纺织机械历史数字化博物馆”“沈庄老街繁华图”、熬波图动态插画与新说新绘、“浦东游击队”红色文化之旅学习驿站、“在鹤之洲”数字孪生系统元宇宙项目、长三角“代盐人”文旅产业数字平台等案例展示。这些案例基于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网络数据库技术和数字化场景应用等技术,塑造文化IP形象与数字人形象“小盐神”“阳光”“小窠”等,通过开展云游讲解、多元场景化的体验以文化科普的目标定位等,开发拓展多元化、多功能性质的产学研一体交流合作平台,在文化事业、文旅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时尚艺术设计和社会美育等方面都有应用前景。
近年来,东华大学聚焦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学校科技成果与产业生产实践精准对接,努力用最优东华解决方案,形成了顶天立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事、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时尚设计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用智能和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以学校对接服务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为例,2018年以来,学校与长三角区域内的恒逸石化、水星家纺等大型企业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孵化平台40个,其中5个联合研发平台合同金额达到千万;在绍兴柯桥、苏州吴江、南通海门等地布局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平台,每年收集、发布技术需求200余项,组织成果对接百余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0余项;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市技术交易所等专业化第三方中介、投资、运营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供需双向对接,共同推进行业发展。
撰写:朱一超、王宇、吴娅琳、王金辉、郝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