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凝聚科技与经济交叉高端人才的学会,到对接跨领域专业团队的服务联盟;从集结各种金融机构的伙伴计划,到对接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平台;从创新协同中心的落地,到支持孵化器高质量发展的协议签约……
在上海市科协和上海市工商联的推动下,一系列旨在推动上海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于5月27日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的“2024上海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论坛”上新鲜出炉。这些举措标志着上海在深化“科创中国”服务品牌、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此次以“科创中国·上海行动”为主题的论坛上,来自科技和经济领域的院士专家、青年学者还共同探讨了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分享成功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市科协副主席、市科协科技经济融合专委会主任、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市科协常委、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志强,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汪剑明,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馨等出席活动。
学会+服务团
探索科技服务经济新路径
论坛上,俞建勇与联合国贸发会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一起为上海市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学会揭牌。俞建勇将担任该学会的名誉会长,梁国勇将担任首任会长。成立于今年1月的上海市科经会,是上海科技与经济领域组织为响应中国科协及上海市科协关于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号召而发起设立的专业性社团组织,也将是科技经济融合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学会以“科创中国·上海行动”为引领,致力于构建科技经济融通生态,精准高效对接创新资源,探索科技经济融合创新机制,推动上海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学会将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资源。随着此次揭牌,上海市科经会将逐步开展学术交流、政策研究、科经智库、金融赋能、创新合作等工作。
俞建勇表示,上海市科经会要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要举办好各类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思想碰撞和合作创新;要对接产业资源与金融资源,为科技、经济、专家、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
随后,“科创中国”上海科技服务团联盟在论坛上宣告成立。“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是科协组织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围绕地方产业创新需求组建的科技服务组织,旨在打通堵点,引导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向企、地方和生产一线。市科协自2022年来,针对上海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需求,相继组建了30家跨学科、跨领域科技服务团。为了进一步组织资源势能,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互为支撑,市科协推动生物工程、数字经济、企业数字化转型、航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企业绿色发展、现代信息与人工智能、地质、绿色节能与碳中和、科创金融10家科技服务团组建联盟,形成跨行业的专业团队,针对产业链痛点提供解决方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上海市科协组织为推动科技服务经济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比如大名鼎鼎的‘星期日工程师’。”涂善东说,面对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需求,科协也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科技服务团、联盟等新路径。
金融伙伴+科技评估
提供科技企业
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从2024年到2026年三年里,吸纳200家金融机构加入,通过股权、贷款、债券、保险等累计投放2000亿元,入库拟投资重点项目500个,服务企业300家左右。”这是在论坛上发布的“科创中国·上海行动”金融伙伴计划为自己设定的目标。
该计划是由市科协联合市科经会,协同证券交易所、各相关学会协会、商业银行、投资机构、财税金融智库等共同发起的,旨在通过设立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创投基金、支持科创信贷精准投放、助力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发布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白皮书、遴选推荐优质科创项目、组织科创项目评价评估、打造科技经济融合年度论坛、升级系列品牌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训培育、组织科技金融对接项目、举办“双招双引”对接活动11项任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促进上海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创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孚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上海瑞力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荣正企业咨询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灼识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等18家机构成为首批金融伙伴。
与金融伙伴计划一起推出的是上海科创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该平台将重点打造“科技评价”特色。科技评价是政策制定和市场服务的关键,平台通过专业评价体系,为科技项目提供客观评价,帮助企业获得价值认可。平台将通过整合科技评价、贷款服务、科创投资和补贴咨询,为上海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提供帮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汪剑明表示,市工商联近年来推动成立了上海民营技术创新孵化联盟、民营企业人工智能赋能创新中心、制造业民营企业协同创新中心,搭建新兴技术与传统企业面对面合作交流平台。随着“科创中国”上海科技经济融合创新协同中心的签约、市科协与市工商联《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专项合作协议》的签署,将为上海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硬科技企业孵化和未来产业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与会者还见证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U30暨星耀G60青年创业者计划发布和启动。
聚焦新质生产力
勇探高质量发展新路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被称为中国出口新三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件产品能够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主要原因是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成本大幅度下降。”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元春在论坛上表示,“这不同于系统性补贴,或是倾销行为,带来的价格战,而是通过创新走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路,也是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对于生产力的变革性提升。”
刘元春同时也指出,对比中美两国,科创金融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国科创板上市公司目前是566家,总市值只有6万亿元人民币;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有3600多家,总市值超过16.2万亿美元。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表示,长三角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四大优势:一是科教资源丰富。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上海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科研院所,同时还拥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家国家实验室,加上合肥、南京、杭州,长三角地区汇聚了全国一流的科教资源。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大。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这些行业能引入创新科技和新活力,有助于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取得优势。三是新兴产业前景广阔。长三角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具有坚实的基础,无论是浙江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上海的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还是江苏的先进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四是布局未来产业基础扎实。上海的3家国家实验室,安徽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江苏的苏州实验室,以及浙江在航天领域的实验室等,都为长三角地区布局未来产业打下坚实基础。“长三角地区已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能够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刘庆说。
韩志强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市科协积极依托中国科协和上海市政府的战略合作框架,以“科创中国”平台为载体,深入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市科协着力推进科创街区的建设培育,促进学会等科技社团的创新资源与区域需求主动融合,组建科技服务团队,打造了“科创服务直通车”“充电赋能专项行动”等新型协同服务项目,举办了系列活动,形成了产学研协作的新抓手。下一步,市科协将继续加强平台建设,发挥此次论坛发布的多项重磅举措作用,汇聚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转自上海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