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和你形影不离的“小红书”吗?你知道海量的数据中富含“金矿”吗?跨学科的科技先锋如何“养成”?怎样激活你隐藏的“学霸属性”?或许你都能从东华大学的“新”课中找到答案。“AI for All”,人工智能融入东华大学课程建设“一个都不能少”。
别出“新”裁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
冬日暖阳下的东华校园,同学们脚步匆匆提早就赶到教室,“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的课堂上,来自纺织、化工、环境等学院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跟随着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刘晓强教授的讲授,一起步入人工智能的世界。
这门课“不一样了”!东华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教学1+X课程体系综合改革进行中,“1”就是“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必修课程,课程经过全新升级改造,强调计算思维的培育,着力提升学生运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同时,创新性地融入了人工智能前沿模块,学生在运用程序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的实践过程中体验感满满。
“每一次课程都像是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科技世界的窗户,从简单的算法逻辑到复杂的神经网络,都是干货,同时,这门课挑战性加持,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编程实践确实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去消化理解,但这种挑战也带来了攻克难题后的十足的成就感。”材料学院2024级本科生小雨在课程结束后谈到。
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融入大学必修课程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势在必行的一环。刘晓强告诉记者,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能照搬其专业课程,不能以技术深度为目标,要以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裁剪并整合教学内容,在智能思维、技术和应用设计方面进行平衡。
学校还为没有“吃饱”的同学开出了X门创新应用技术类选修课程的“自助餐菜单”,该系列课程共有多门技术方向课程供大家选择,对接不同学科领域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兴趣偏好,为“智能+”和“互联网+”创新应用提供信息技术基础。
例如,国家级一流课程“数据科学技术与应用”中“金属材料水中腐蚀性分析”的案例,学生通过收集历年水资源相关数据,预测未来年度总用水量和废水排放总量,对污水处理设施是否超负荷进行评估……
“玩转”AI让专业课堂“变脸”
“您好,我是纺织材料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虚拟助教小织,如果您需要我的帮助,点击我的头像和我对话……”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智能测验和学习计划,学科交叉建议与计划……科技感十足的小织可是大有来头。
“纺织材料学”这门由俞建勇院士领衔教授的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从传统教学、慕课、线上线下混合迭代到生成式AI+模式,人工智能让专业课的课堂变了模样。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刘洪玲副教授介绍说,纺织材料学智慧课程建设,以超星汇雅大模型作为底层基座,打造课程专有知识库作为训练数据集,结合检索增强技术,以确保AI回答和建议的可用、可信与可控。
据了解,AI工具可以助力智慧课程教学的全流程,比如,课前老师可以利用智能编写、AI教案等智慧工具建设课程内容,学生可以基于老师前期搭建好的知识图谱展开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老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合作探究,其中师生也可以利用视频理解等工具来丰富课堂教学实践;课后老师可以利用AI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利用AI助教智能答疑、获取拓展资源等。
将人工智能嵌入专业课程,东华大学建设一批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基础或前沿拓展专业课。东华大学“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特别开设了“AIGC虚拟数字教师小课堂”,鼓励学生结合AI手段生成虚拟数字教师。相较于传统的文字与静态图像的单一呈现方式,利用数字教师兼具动态展示、满足个性化需求互动性良好等优势,对课堂普适性知识形成有益补充,加深学生对艺术史知识点的深度理解。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冯鸣阳副教授介绍说,在艺术史论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经典作品进行“文生图/图生图”的艺术创作,通过调整相关参数,生成风格或构图、内容相似的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创新的本质。
AI正在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以上就是东华校园里2024年“AI for All”教学改革故事的剪影,现已建设形成近百门“专业+AI”课程,这一变化源于过去一年里,学校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一流本科,推进“专业+AI”课程建设。构建人工智能计算思维课程+人工智能实践创新应用课程+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1+X+Y”的进阶式课程矩阵,升级现有计算机课程体系,推出持续AI赋能的课程体系,开展数智课程建设教师培训等工作的积极成效。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教师、学生、知识、能力等若干关键要素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每个专业、每个学生、每个教师‘一个都不能少’,要主动迎接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东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杨旭东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