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课程体系,应重视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重视完整性、前沿性、交叉性;重视本、硕、博课程设计的层次性和衔接性;重视学术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的差异性。
一、课程类型
研究生课程按其性质可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其中,学位课包括:
①公共学位课:包括思政课程、外国语、科学素养概论等。
②专业学位课:包括本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以及“学术写作规范”相关课程。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选修课主要为人工智能通识课,专业选修课主要为本学科专业的方向性课程,应能满足拓宽基础、扩大知识面的需求,鼓励开设或选用其他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程。
二、设置要求
课程设置参考《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和《全国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要求。
学术学位课程设置应突出前沿性,加强本、硕、博课程的纵向衔接和学位课、选修课教学内容的横向匹配;推进研究生交叉培养体系建设,强化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提升;注重研究方法类、工具类、实验实践类、学科前沿类、学科交叉类、全英文课程的设置,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性,应广泛征求行(企)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对知识体系查漏补缺,提升研究生解决行业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课程设置须区别于学术学位课程,应注重科学基础、工程能力、系统思维、工程伦理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包括设计思维、项目管理、工程哲学、创新创业等方面综合素质类、学科交叉类、产教融合类课程的设置。
三、学分要求
课程学分一般16学时记为1学分,每门课程不超过3学分。
1.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一般不少于6个月,要求普通招考生和硕博连读生(博士生阶段)至少修满16学分,长学制和本硕博贯通学生完成博士学业至少修满35学分。各学科可根据上述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对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作更严格的规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见表1。
表1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
学分构成 | 具体内容 |
公共学位课 | 学分要求: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生不少于6学分;长学制、本硕博贯通学生不少于9学分。 |
(1)思想政治理论 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限长学制、本硕博贯通学生) ②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限长学制、本硕博贯通学生) 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 |
(2)外国语 ①高级英语写作(1学分) ②英语听说(2学分) | |
(3)科学素养概论(1学分) | |
专业学位课 | 学分要求: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生不少于3学分;长学制和本硕博贯通学生不少于11学分 ①学术写作规范相关课程(1学分) ②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 |
选修课 | 包括“人工智能与应用实践”(2学分)和专业选修课。 学分要求: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学生不少于4学分,长学制和本硕博贯通学生不少于12学分。针对跨学科入学的博士研究生是否需要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或主干课由各学院(中心)自主设定。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计入最低总学分 |
必修环节 | ²研讨班(2学分)由学院(中心)组织并实施,每位博士研究生必须主讲多次,并参加至少10次研讨,鼓励博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学院(中心)应精心组织、严格把关,主讲博士研究生和主持教师必须认真填写研讨班的记录表和考勤表。 ²专题系列讲座(1学分)由学院(中心)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给博士研究生介绍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传授切身科研工作经验和体会等。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至少6次学术专题系列讲座,并认真填写专题系列讲座记录表。 |
2. 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
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对课程学习时长和学分的规定应不低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和《全国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同时结合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质量标准要求,制订相应的专业实践实施要求。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如表2所示。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要求普通招考生和硕博连读生(博士生阶段)至少修满16学分。各专业类别可根据上述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对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作更严格的规定。
表2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
学分构成 | 具体内容 |
公共学位课 | 学分要求: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学生6学分 |
(1)思想政治理论 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 |
(2)外国语 ① 高级英语写作(1学分) ② 英语听说(2学分) | |
(3)科学素养概论(1学分) | |
专业学位课 | 学分要求:不少于3学分 ① 学术写作规范相关课程(1学分) ② 专业学位博士必修:工程与管理(607ZZ001,2学分) |
选修课 | 包括“人工智能与应用实践”(2学分)和专业选修课。 学分要求:不少于4学分。结合本学科特点,按照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各学院(中心)须设置不少于2学分的具有项目特色的校企共建课程(含企业专家授课)。跨学科入学的博士生是否需要补修本类别(领域)硕士生专业学位课或主干课由各学院(中心)自主设定。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计入最低总学分。 |
必修环节 | 专业实践(3学分)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具体要求按全国教指委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学院(中心)以及联培基地或企业等按需组织开展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相关的研讨,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企)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分享理念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先进经验等。 |
3.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学术学位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应与同学科的本科生及博士生课程分清层次,并注意衔接。课程学习一般不少于1年,至少修满32学分。各学科可根据上述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对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作更严格的规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如表3所示。
表3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
学分构成 | 具体内容 |
公共学位课 | 学分要求:7学分 |
(1)思想政治理论 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②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 |
(2)外国语 ①高级英语写作(1学分) ②英语听说(2学分) | |
(3)科学素养概论(1学分) | |
专业学位课 | 学分要求:不少于11学分 ① 学术写作规范相关课程(1学分) ② 理工类专业须设置数学类课程2~4学分 |
选修课 | 包括“人工智能与应用实践”(2学分)和专业选修课。 学分要求:不少于12学分。专业选修课应按拓宽基础、扩大知识面的要求开设。跨学科入学的硕士研究生是否需要补修本学科本科生主干课程由各学院(中心)自主设定。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计入最低总学分。 |
必修环节 | 社会实践2学分 |
4.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对课程学习时长和学分的规定,应不低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课程设置要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型,要充分反映本专业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衔接。课程教学过程应注重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手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如表4所示。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其中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
表4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
学分构成 | 具体内容 |
公共学位课 | 学分要求:7学分 |
(1)思想政治理论 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②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 |
(2)外国语 ①高级英语写作(1学分) ②英语听说(2学分) | |
(3)科学素养概论(1学分) | |
专业学位课 | 学分要求:不少于8学分 工程类硕士须包含:工程数学(2学分)+知识产权(1学分)+信息检索(1学分)+企业经营管理模块课程(6学分) |
选修课 | 包括“人工智能与应用实践”(2学分)和专业选修课。 学分要求:不少于6学分。各学院(中心)须设置不少于2学分的具有项目特色的校企共建课程(含企业专家授课)。跨学科入学的硕士研究生是否需要补修本学科本科生主干课程由各学院(中心)自主设定。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计入最低总学分。 |
必修环节 | 专业实践原则上应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单位进行,需设置不少于2学分,学院(中心)应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力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其中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专业实践。 |
东华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规定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课程体系,应重视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重视完整性、前沿性、交叉性;重视本、硕、博课程设计的层次性和衔接性;重视学术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的差异性。
一、课程类型
研究生课程按其性质可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其中,学位课包括:
①公共学位课:包括思政课程、外国语、科学素养概论等。
②专业学位课:包括本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以及“学术写作规范”相关课程。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选修课主要为人工智能通识课,专业选修课主要为本学科专业的方向性课程,应能满足拓宽基础、扩大知识面的需求,鼓励开设或选用其他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程。
二、设置要求
课程设置参考《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和《全国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要求。
学术学位课程设置应突出前沿性,加强本、硕、博课程的纵向衔接和学位课、选修课教学内容的横向匹配;推进研究生交叉培养体系建设,强化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提升;注重研究方法类、工具类、实验实践类、学科前沿类、学科交叉类、全英文课程的设置,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性,应广泛征求行(企)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对知识体系查漏补缺,提升研究生解决行业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课程设置须区别于学术学位课程,应注重科学基础、工程能力、系统思维、工程伦理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包括设计思维、项目管理、工程哲学、创新创业等方面综合素质类、学科交叉类、产教融合类课程的设置。
三、学分要求
课程学分一般16学时记为1学分,每门课程不超过3学分。
1.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一般不少于6个月,要求普通招考生和硕博连读生(博士生阶段)至少修满16学分,长学制和本硕博贯通学生完成博士学业至少修满35学分。各学科可根据上述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对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作更严格的规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见表1。
表1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
学分构成 | 具体内容 |
公共学位课 | 学分要求: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生不少于6学分;长学制、本硕博贯通学生不少于9学分。 |
(1)思想政治理论 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限长学制、本硕博贯通学生) ②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限长学制、本硕博贯通学生) 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 |
(2)外国语 ①高级英语写作(1学分) ②英语听说(2学分) | |
(3)科学素养概论(1学分) | |
专业学位课 | 学分要求: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生不少于3学分;长学制和本硕博贯通学生不少于11学分 ①学术写作规范相关课程(1学分) ②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 |
选修课 | 包括“人工智能与应用实践”(2学分)和专业选修课。 学分要求: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学生不少于4学分,长学制和本硕博贯通学生不少于12学分。针对跨学科入学的博士研究生是否需要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或主干课由各学院(中心)自主设定。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计入最低总学分 |
必修环节 | ²研讨班(2学分)由学院(中心)组织并实施,每位博士研究生必须主讲多次,并参加至少10次研讨,鼓励博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学院(中心)应精心组织、严格把关,主讲博士研究生和主持教师必须认真填写研讨班的记录表和考勤表。 ²专题系列讲座(1学分)由学院(中心)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给博士研究生介绍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传授切身科研工作经验和体会等。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至少6次学术专题系列讲座,并认真填写专题系列讲座记录表。 |
2. 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
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对课程学习时长和学分的规定应不低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和《全国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同时结合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质量标准要求,制订相应的专业实践实施要求。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如表2所示。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要求普通招考生和硕博连读生(博士生阶段)至少修满16学分。各专业类别可根据上述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对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作更严格的规定。
表2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
学分构成 | 具体内容 |
公共学位课 | 学分要求: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学生6学分 |
(1)思想政治理论 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 |
(2)外国语 ① 高级英语写作(1学分) ② 英语听说(2学分) | |
(3)科学素养概论(1学分) | |
专业学位课 | 学分要求:不少于3学分 ① 学术写作规范相关课程(1学分) ② 专业学位博士必修:工程与管理(607ZZ001,2学分) |
选修课 | 包括“人工智能与应用实践”(2学分)和专业选修课。 学分要求:不少于4学分。结合本学科特点,按照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各学院(中心)须设置不少于2学分的具有项目特色的校企共建课程(含企业专家授课)。跨学科入学的博士生是否需要补修本类别(领域)硕士生专业学位课或主干课由各学院(中心)自主设定。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计入最低总学分。 |
必修环节 | 专业实践(3学分)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具体要求按全国教指委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学院(中心)以及联培基地或企业等按需组织开展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相关的研讨,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企)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分享理念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先进经验等。 |
3.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学术学位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应与同学科的本科生及博士生课程分清层次,并注意衔接。课程学习一般不少于1年,至少修满32学分。各学科可根据上述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对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作更严格的规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如表3所示。
表3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
学分构成 | 具体内容 |
公共学位课 | 学分要求:7学分 |
(1)思想政治理论 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②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 |
(2)外国语 ①高级英语写作(1学分) ②英语听说(2学分) | |
(3)科学素养概论(1学分) | |
专业学位课 | 学分要求:不少于11学分 ① 学术写作规范相关课程(1学分) ② 理工类专业须设置数学类课程2~4学分 |
选修课 | 包括“人工智能与应用实践”(2学分)和专业选修课。 学分要求:不少于12学分。专业选修课应按拓宽基础、扩大知识面的要求开设。跨学科入学的硕士研究生是否需要补修本学科本科生主干课程由各学院(中心)自主设定。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计入最低总学分。 |
必修环节 | 社会实践2学分 |
4.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对课程学习时长和学分的规定,应不低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课程设置要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型,要充分反映本专业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衔接。课程教学过程应注重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手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如表4所示。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其中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
表4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分组成
学分构成 | 具体内容 |
公共学位课 | 学分要求:7学分 |
(1)思想政治理论 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②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 |
(2)外国语 ①高级英语写作(1学分) ②英语听说(2学分) | |
(3)科学素养概论(1学分) | |
专业学位课 | 学分要求:不少于8学分 工程类硕士须包含:工程数学(2学分)+知识产权(1学分)+信息检索(1学分)+企业经营管理模块课程(6学分) |
选修课 | 包括“人工智能与应用实践”(2学分)和专业选修课。 学分要求:不少于6学分。各学院(中心)须设置不少于2学分的具有项目特色的校企共建课程(含企业专家授课)。跨学科入学的硕士研究生是否需要补修本学科本科生主干课程由各学院(中心)自主设定。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计入最低总学分。 |
必修环节 | 专业实践原则上应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单位进行,需设置不少于2学分,学院(中心)应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力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其中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专业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