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第十二届教代会暨第二十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5-06-18索取号:G0070103003-2025-0012浏览次数:18

凝心聚力 奋发有为

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东华大学第十二届教代会暨第二十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2025610日)

 校长  项延训

 (审议稿)


各位代表:

我受学校委托,向第十二届教代会暨第二十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作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第一部分 2024年主要工作回顾

2024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谋划,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

一、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加快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1.“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加速推进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高峰学科新一轮建设。“变革性材料”入选首批上海高校未来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蝉联世界第一,材料科学和化学进入ESI1‰

2.学科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获批纳米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科学技术史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体育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学位授权点,撤销中国史、光学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增列戏剧与影视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3.基础和新兴学科建设持续加强。组建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深化学科创新领域培育项目建设,重点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项目培育。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顺利完成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考查。新增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5门,上海市重点课程25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示范团队3个。推进建设“一院一品”课程思政特色品牌项目。依托钱宝钧学院,优化9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建设,学生深造率82.19%,其中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实验班、人工智能实验班深造率100%。推进教学“数智行动”改革,建设近百门“专业+AI”课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新增或续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4家,入选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学生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700余项。入选第三批纺织服装类“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85个。

2.研究生培养改革持续推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体系化建设,开展首批36名本硕博贯通研究生培养,推进9名学科交叉学生、6名领军工程师专项招录。持续深化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与近百家龙头企业签订产教融合基地协议并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入选首批上海市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新获批4项国家留学基金委人才培养国际合作项目。

3.五育融合体系不断深化。建设“五育融合”综合素养课课程体系,立项建设综合素养课21门,开设571门次公共体育课程,新增劳动教育精品课程7项。学生获国家级赛事金牌8枚、银牌14枚、铜牌5枚,邓丽娟获巴黎奥运会攀岩银牌,实现我国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举办艺术教育中心成立20周年主题晚会。

4.招生就业再创佳绩。生源规模质量稳中有升,本科招生规模增至3660人,硕士招生规模增至3397人,博士招生规模增至511人,超一本线80分以上省份达22个,为近10年最高。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7.08%,居上海同类高校首位。尚创汇连续八年获评上海市A级院校创业指导站。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立项23项,连续3年居上海高校首位。

5.继续教育转型加快推进。持续优化结构,取消高起本。举办非学历项目49项,开设班次250个,到校经费同比增长109%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思政工作稳步推进。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压实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的实施办法》。选树优秀教师典型,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推进校院两级教师国情研修,在福建古田建立学校首个教师国情研修基地。

2.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实现人文哲社领域国家级领军人才零的突破。79位学者入选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加强海外引才,举办海外专场7场。获评“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

3.人事制度改革纵深推进。推进分类评价,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优化群体考核办法,推动年终绩效分配方案改革。印发《专项工作绩效及表彰奖励发放管理办法》,加大专项工作绩效监管力度。完善职员职级晋升制度。

 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有效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1.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进校科研经费6.31亿元,进校总经费、横向经费和人文社科经费均创历史新高。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8项,其中重点类基金3项、优青2项、海外优青2项。获中组部万人计划1项,上海市东方英才、曙光、启明星、晨光等省部级人才项目2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参与)、省部级科技奖励42项,其中一等奖12项。首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Science正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596件,授权发明专利372件。

2.科研平台建设加速推进。成功重组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纤维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技术2.0创新引智基地获评优秀。

3.JG科研稳步发展。积极拓展JG科研渠道,新增JG科研项目51项,进校JG科研经费5181万元。取得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书和GJB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4.人文社科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获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6项,教育人文社科8项,人文社科进校经费4500万元,创历史新高。加强智库基地建设,决策咨询成果获4项国家级批示。

 五、发挥服务社会功能,持续增强服务贡献能级          

1.服务上海发展走深走实。承办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办江南织造大会展览,联合主办“开风气之先—近代海派服饰文化展”等活动,学生志愿者积极服务浦江论坛、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上海城市建设增添“东华”元素。

2.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任务,揭牌成立“东华大学帮扶盐津新质生产力示范基地”,持续提升帮扶效能。选派4位银龄教师赴昭通学院援教。稳步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阿拉尔大学城(教育园区)建设工作。

3.产学研用合作持续拓展。新签订横向合同852项,合同金额5.33亿元,横向课题进校经费3.66亿元。与安徽省、福建省三明市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新疆巴音郭楞州共建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与苏州市共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6个,校企科研平台进校经费6787万元。新增专利转让、许可合同数44项,完成高价值专利转化4件,专利转化进校经费1543万元,获第25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2项。

 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1.不断扩大合作交流领域层次。推进“皇艺上海中心”筹建工作。签署《东华大学与爱丁堡大学延期十年合作办学协议书》,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16个国(境)外高校和机构续签、新签教育合作协议30余份,举行线上、线下国际交流项目105项。举办第二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论坛、第三届国际纺织前沿科学与技术大会等国际会议10场。获批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1项,科技部政府间科技交流项目2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9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国际科技合作奖2项。

2.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举办第三届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年会,联盟成员扩至2140所高校。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百校计划”“中非大学联盟机制”“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与国家开放大学、肯尼亚开放大学签订三方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发起设立中非数字教育区域合作中心。稳步推进莫伊大学孔子学院特色发展。

 七、完善现代治理体系,切实提高办学治校水平

1.内部治理持续加强。坚持制度先行,新制订规范性文件24件、修订7件、废止10件。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启用财务稽核系统、会计凭证影像化系统,实现工程审计数字化平台与基建系统数据互通,完成各类审计314项,协助教育部开展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完成“东华精采”二期建设。

2.校企改革不断深化。成立科技园“概念验证中心”,新增在孵企业50家,持续开展强制清算工作、关闭脱钩剥离工作。

 八、持续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1.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编制完成松江校区总体规划建设方案及两校区三年期大型修缮改造项目可研报告。申报“两重”“两新”项目8项,其中延安路校区学生宿舍修缮改造工程、松江校区新建学生公寓综合楼、新建学生食堂、松江校区大型仪器装备实践中心项目、松江校区科技创新综合楼、东华大学纺织交叉学科公共测试平台项目已立项评审。松江校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大楼取得不动产权证。

2.服务保障全面升级。引入肯德基、罗森等品牌服务商,提高生活配套水平。建设校园商户能源使用管理系统,完善后勤质量监管体系。构建全新数据中台,保障校级主要数据互通,升级校级人像管理平台,上线东华“智能云”。

3.平安校园加快创建。完成松江校区监控指挥中心、地下车库升级改造,推进两校区楼宇消防报警联网项目三期工程,提升技防水平。升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链条信息化管理。获评“2024年度高校治安安全示范点”。

4.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举办“纪念温仰春同志诞辰120周年图片资料展”“知史明道 挺膺担当——光华大学早期办学历史中的红色印记展”。融媒体入选教育部2024—2025年度教育融媒体创新创作基地。

5.校友工作提质增效。接受社会各界捐赠及投资理财收益3131.64万元,全年新增协议捐赠金额3248.72万元,基金会净资产达2.40亿元,新增学院发展基金5项。

 各位代表,2024年,学校全面落实第十一次党代会各项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谱写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在此,我代表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向在各自岗位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学校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学科结构布局有待优化;二是人才队伍潜能有待激发;三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四是科研创新的服务、贡献能力有待增强;五是学校现代治理体系有待完善。下一步工作还要针对这些问题谋划部署。

第二部分 2025年重点工作部署

 各位代表,2025年是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深入分析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坚持服务贡献导向,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作用,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坚定信心、笃行实干、攻坚克难,共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坚持内涵建设,提升事业发展支撑力

1.优化学科布局。研究制定《东华大学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围绕打造“纺织+时尚”“材料+能源”“智能+健康”三大学科集群,加速推进学科专业布局整体调整优化。

2.加强重点投入。聚焦重点发力方向,持续强化“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高峰学科及“变革性材料”上海未来学科建设。统筹用好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实施重点领域方向“揭榜挂帅”,以项目牵引资源集中整合、精准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学院超常布局一批急需学科。做好2020—2025年周期性核验专家评审工作和相关学位点专项核验工作。

 二、坚持立德树人,增强人才培养竞争力

1.塑造思政引领力。坚持高质量推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动落实“学科思政引领卓越育人新范式”专项计划,探索思政育人和学科建设融合发展路径。推进虚拟书院建设,着力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质量,推进“五育融合”综合素养课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持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

2.夯实一流本科建设。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推动专业动态调整,完成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新专业申报。系统推进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完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优化新一轮理科实验班培养方案,完善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加快推进AI基础课程体系重塑,推动数理化英等公共基础课改革,构建科技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稳步落实学校本科招生规模增量任务,持续提高理工类招生规模占比。推进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新材料教材体系建设。

3.推进新型研究生培养。全面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持续推进“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专项”改革,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加快推进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坚持完善以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研究、重大科研项目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及评价选拔体系,保障各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

4.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市场增量,提高招聘活动成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落实好《东华大学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5.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稳定学历教育招生规模。做好首批同等学力学生宣传招生、教学安排与管理工作。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做大做强非学历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化,开展本、硕、博国际预科项目。

 三、坚持人才强校,激活干事创业自驱力

1.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持续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完善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的“大教师”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崇德讲堂”、教师国情研修活动等品牌建设。

2.建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优化师资招聘办法与准聘制度,设立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青年研究员岗位,引导科研团队建设,实施优秀人才推荐特别通道。进一步完善群体考核办法,激发学院办学活力。修订教职工考核管理办法,强化科研绩效和教育教学质量在考核中的指挥棒作用。实施好励志计划,加强对优秀中青年人才的综合支持。做好各类创新团队、人才计划的组织遴选、申报指导和验收等工作。

 四、坚持科研制胜,挖掘科学研究创造力

1.提升科研规模与质量。加强有组织的重大专项规划指导,争取获批57项,立项总经费超8000万元。加强国家自科基金申报组织和服务工作,争取获批120项。主动参与“十五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任务规划指南撰写。积极申报国家基础研究创新提升工程项目。做好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等各类科技奖励申报工作,争取实现获奖项目30项,提高牵头项目比例。力争2025年进校科研经费总量达7.5亿元。

2.建好科研基地平台。推进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完成绿色低碳纺织印染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建工作。争取完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体系化重组。生态环境部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绩效评价保良争优。继续推进东华大学纺织交叉学科基础科研与创新应用支撑平台建设项目工作。

3.增强GF服务能力。积极服务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聚焦GF重点项目,拓宽JG科研生产项目渠道,力争JG科研经费目标达到1亿元。进一步加强学校JGBM日常管理工作,持续推进装备承制新版国军标宣贯及JG生产体系核查工作,积极提升JG科研基础服务能力。

4.推动人文社科发展。做好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重要项目申报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战略性、前瞻性课题预研究,力争实现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突破,文科进校经费8000万元。推进大学智库建设,提高决策咨询成果质量。

 五、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国际合作影响力

1.深化重点合作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皇艺上海中心”建设,争取在科研合作、高端咨询、校友活动等方面达成新共识,推动项目实质性落地。深化对非交流合作,开设“一带一路”产能国际合作高级研修班,加强孔子学院建设,筹办“中非纺织服装国际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论坛”等重要活动,以建设“中非数字教育区域合作中心”为抓手,助力构建“中非数字教育共同体”,与东方国际集团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纺织教育培训基地(非洲)。

2.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推进教师双向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延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外优秀青年人才。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学术期刊和学会建设,拓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高质量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扩大接收交换生全英语授课平台,促进双向交流。

 六、坚持贡献导向,强化服务发展贡献力

1.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级。瞄准上海市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的新材料产业布局,凝练科研方向,强化科研成果转化。配合做好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等重大活动相关工作。

2.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拓展外部资源,落实定点帮扶各项指标任务。优化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为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阿拉尔大学城(教育园区)建设贡献力量。

3.增强产学研合作能力。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组织开展与北京、福建、新疆、上海临港新片区等地方政府、企业的产学研项目对接活动,推动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服装时尚科技、智能纺织装备、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校企联合研发平台,推动行业进步和产业发展。争取进校横向科研经费4亿元。

4.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建设好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制定“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推进东华大学(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先进材料分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争取专利转化进校经费4000万元。做好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和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积极参与松江大学城科创源建设。

 七、坚持效能为先,锤炼现代治理执行力

1.做好工作总体谋划。梳理“十四五”发展指标完成情况,明确发展成就与问题不足,完成“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总结。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加强调查研究、统筹谋划,做好“十五五”规划预研与编制工作。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推动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构建完善权责清晰、放管服有机统一的管理模式,充分激发办学活力。进一步改进学术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下“教授治学”功能定位和管理体系,修订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规章制度,启动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换届,优化学术组织形式与职能。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要求,持续推进制度“立改废”,进一步梳理议事协调机构,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3.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强化内控风险治理,加大对既往内控评价问题的整改力度。健全合同管理机制,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加大法律法规及制度宣传。构建完善的现代预算和绩效管理制度,推行零基预算,加强绩效目标考核,加大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挂钩的力度。加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管理,统筹规划学校中期(三年)滚动支出预算编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逐渐扩大资金结余,更好支持学校事业发展。

 八、坚持师生为本,提升服务发展保障力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两重”“两新”工作机制,做好松江校区现代纺织创新大楼、新建学生公寓项目的竣工验收,启动新建学生食堂项目主体结构及部分机电工程施工,完成新建大型仪器装备实践中心项目前期手续并开工,有序推进延安路校区宿舍修缮项目。

2.强化资产使用配置。严控2026年度全校新增资产配置。加大闲置设备校内调拨力度,加强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继续推进公用房有偿使用改革,分层分类、有序推进实验室超额付费使用。进一步加强专利、科技成果转化、图书等工作的过程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一网通办”项目建设,升级改造校园网基础设施,扩容校园网出口带宽,全面升级学校云平台。进一步完善能源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全校楼宇级别的准确计量,试点能源使用改革。健全校友会组织建设,推进以基金会、校董会、校友会和学院为核心力量的“四位一体”筹资体系建设,力争全年筹资及投资理财收入5000万元。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当前正处于学校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敢闯敢干的勇气、自我革新的担当、苦干实干的韧劲,不断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东华大学的智慧和力量!